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正抓紧对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为这些行业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准备。
生态环境部已决定在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陕西省,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根据时间表,2021年12月底前,试点地区发布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文件,研究制定建设项目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
2022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探索形成建设项目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评价技术方法,打通污染源与碳排放管理统筹融合路径,从源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作用。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其他有条件的省(区、市)根据实际需求划定试点范围,并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开展试点。
据了解,这项试点主要开展建设项目二氧化碳(CO2)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开展以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图为某钢铁厂生产车间
钢铁行业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生态环境部已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介绍,随着碳达峰目标年份的趋近,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行动力度也逐渐增强。预计全国碳市场将在“十四五”期间扩展到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年综合能耗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中。
王灿表示,核算重点行业碳排放现状,强化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管理,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设定碳排放控制目标,有助于合理分配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落实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的相关要求,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此前对重点工业企业碳排放集中度现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行业层面,少数龙头企业产出大部分的产量,并覆盖大部分碳排放量。在区域方面,碳排放也表现出类似的集中特征。
在煤电、钢铁、水泥三个行业中,煤电行业排放集中度最低,各机组排放体量的差异性较小;钢铁、水泥行业的企业排放集中度较高,表现出少量企业高排放的特征。
在全国钢铁企业中(434个样本数据),排放量排名约前15.2%(66个)的企业占总排放量的50.07%,前37.3%(162个)的企业占总排放量的80.18%;在全国水泥企业中(2858个样本数据),排放量排名前21.4%(612个)的企业覆盖总排放量的50.01%,排放量排名前42.7%(1221个)的机组覆盖总排放量的80.03%。
应分行业分区域推行差异化的重点行业减排控制措施
王灿等专家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环境管理》上撰文介绍,目前全国钢铁行业排放总量已经进入平台期,但各省份达峰时间上有较大差异,仍有省份处于排放增长阶段。
专家们建议,应分行业、分区域推行差异化的重点行业减排控制措施。直辖市及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应尽快明确达峰目标,制定达峰路线图,以实现率先达峰,并发挥先进示范作用、带动周边省份;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产业大省(区、市),虽然部分行业已实现达峰,但仍有较大的排放体量,在中长期应通过升级改造、技术创新等方式持续深度减排。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