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应用场景最复杂、要求最严苛的行业之一。随着5G钢铁应用场景逐步落地,5G与钢铁行业的融合对钢铁企业乃至对整个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5G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亟待形成“有标可实行、有标可验收”的5G钢铁应用场景规范。
8月18日,5G钢铁应用场景标准编制研讨会在安徽工业大学智能冶金研究所召开,初步完成团标框架起草工作。“这次团体标准的编制,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部署,为5G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规范,推动解决5G在钢铁行业应用的关键共性问题。”团标起草组成员、安徽工业大学教授张立强表示。
当前,“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工业互联网和5G发展进程中产业热情度最高、创新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但钢铁行业生产场景复杂、时效性要求高,且部分3D(脏、累、险)岗位离不开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5G旨在解决钢铁企业高危核心区域离不开人又不适宜人工作业的问题,使钢铁生产对人更友好,与城市更融洽。”张立强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5G技术的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和高速率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拉开生产端与操控端的物理距离,并助力实现机器设备的智慧物联,进一步解放人。
“当前,5G在钢铁行业尚处于初级应用阶段,主要体现在园区管理、物流跟踪、智慧料场、无人天车、无人巡检等场景。”张立强强调。5G的两大优势,一是使过去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突破了过去技术上的诸多限制,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二是使过去的技术插上5G的翅膀,让生产更高效、便捷,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
“目前,5G在钢铁企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区域,而主流程中的条件更为恶劣,对技术的容错性要求更高,导致5G应用尚有很多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面临诸多挑战。”张立强强调。
张立强介绍,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长,工序繁多,不同应用场景对技术参数的要求差异性大,尚无规范的标准体系可依。例如熔融金属容器(钢水包、铁水包、渣罐等)与常温物料(废钢槽、散装料皮带等)对安全要求的等级不同,对定位、图像识别、音视频等在线处理的速率、带宽、时延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分门别类进行规范。另外,同一场景下,同一物理对象不同的应用功能,对5G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在线钢水包的物理定位、包号识别、钢包热状态识别、钢包壁耐材安全预警等不同的应用需求,对5G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这些都亟须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规范。
此次团标编制由长三角钢铁产业协会总协调,由中冶赛迪、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宝武集团多家子公司、上海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涵盖设计院、通信设备与技术供应商、钢铁企业、科研院所等领域。“从参与编制单位可以看出,这一团标将从5G设备、钢铁厂设计、生产场景应用等多个方面,为全产业链5G钢铁场景应用提供范本和标准。”张立强表示。
据《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目前,该标准编制组已经召开3次研讨会议,完成了标准目录编制、团标单位遴选、标准范本初稿等工作。张立强表示,标准发布后,可为5G在钢铁行业的落地提供“降落伞”,为5G在钢铁行业的深入应用提供助推器。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