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机构最新发声 人民币并不具备单边贬值基础

   2024-04-02 中国基金报142

3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3月22日离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大幅贬值,从7.2左右贬值到7.3左右;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当日收报7.2283点,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89点。4月1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16:30收盘报7.2293,较上一交易日下跌61点。

原因是什么?

首先,受访机构认为,美元走强是人民币贬值一个关键因素。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随着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维持高利率不变,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随之改变,导致美元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并给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

“加之美国经济数据相对强劲,美国利率维持在高位的时间或更长,也支持美元指数上行。”摩根资产管理资深环球市场策略师蒋先威如是说。

其次,人民币贬值与央行的操作及市场情绪相关。德意志银行国际私人银行部亚洲投资策略主管刘佳认为,3月中旬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是央行在当天调弱了人民币中间价,经济数据在农历春节之后出现小幅回落,且市场情绪较为低落。

第三,全球主要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出现转变也起到了作用。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认为,在此轮大幅贬值之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处于极低的位置,“超级央行周”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的原因更多的是由外部事件带来的冲击所导致。

程实指出,3月份,日本央行退出YCC,瑞士央行率先降息,这些举措进一步推高了美元走势。他认为,与其他货币相比,人民币的贬值幅度仍处于合理范围内,并且CFETS人民币指数保持稳定增长。

刘佳表示,3月中旬,日元出现明显贬值,带动其他亚洲货币。因此,央行调弱中间价后,贬值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

第四,则与市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预期相关。蒋先威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3月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的空间。刘佳表示,市场预计央行会再次通过降息或降准的方式刺激经济。

会持续贬值吗?

受访机构一致认为,人民币并不具备单边贬值基础,未来仍会保持双向波动的走势。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刘佳表示,预计内需将在下半年逐渐复苏,尤其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有望稳健复苏,出口也出现稳定迹象。

程实指出,中国经济数据在1-2月份显示出平稳开局,工业生产、服务业、消费、投资和外贸均显示回升趋势,就业和价格总体保持稳定。这些因素共同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为人民币价值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率将高于过去两年的平均增长率,将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有力支撑。

货币政策方面,程实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不过,刘佳则认为,在短期内,由于市场情绪较弱,市场对房地产行业依然有所担忧,央行或将维持货币宽松政策,人民币在短期内会有贬值压力。

关于国内因素,程实总结道,在经济增速回升、通胀可控、政策空间较足的多重加持下,人民币汇率稳定仍具备较强的物质基础。

从外部因素看,程实预计,美元指数不会进一步显著上升,中美利差有望逐渐回归正常范围,将有利于支撑人民币汇率。

汪毅则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国际收支的情况有所好转,政策端稳汇率基调依然没有变,但是这次外部事件对于汇率的冲击可能会使市场对于汇率中间价的预期进行下调。他同时指出,总体来说,无论是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还是基于国内基本面边际好转的层面,持续性的贬值是不太可能会出现的。

会带来哪些影响?

程实表示,人民币的贬值效应是多方面的,既有促进出口和投资的积极一面,也有增加进口成本和通胀风险的负面影响。只要人民币币值在合理均衡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双向波动,对于经济金融的影响将会是可控的。

从外贸角度来看,程实指出,人民币贬值会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价格,从而增加中国出口的竞争力。这对中国的出口商和生产制造业是有利的,可能会使出口量增加。刘佳也认为,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相关的行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将带来利好。他说:“我们在近期看到,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电池等‘新三样’成为中国出口重要的增长引擎。我们相信,人民币贬值将增加这些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价格竞争力。”

程实同时指出,人民币贬值会增加进口商品和原材料的成本,对依赖进口的企业和行业产生影响。同时,对于有外币债务的企业或政府来说,人民币贬值会增加偿还外债的成本,从而增加财务负担。

汪毅认为,从经常账户来看,我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已经持续下降了五个季度,人民币的贬值可能会使出口增加,进而缓解外汇储备上的压力。

另外一方面,汪毅表示,从三元悖论的角度来说,货币贬值压力的释放可以使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所提升,在未形成一致性的贬值预期的情况下,汇率波动率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汇率和利率时间的“缓冲垫”,同时也不会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管理预期可能会成为短期内面临的挑战。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