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轮轴研发团队坚持“四化”导向,强化算账经营和精益研发,瞄准车轮、车轴热处理产能瓶颈,大施技术创新手段,实现了攻关新突破,谱写出一曲轮轴高效化生产的技术创新之歌。
车轮热处理效率提升10%
马钢车轮年产设计能力为70万件。2023年达到60万件,创造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车轮产能以最普通的840mm直径货车轮计算,而实际生产包括直径915/970/1050/1250mm等众多产品,且其他工艺较货车轮也复杂很多,尤其是热处理工序,当生产直径大于1000mm的产品时,效率明显降低,导致其产能低于轧钢工序,造成轧制毛坯时的堆料,影响了车轮产能。
如何提高车轮热处理产能,优先考虑缩短加热时间,但是这存在技术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原始轧态组织无法消除,导致质量不符合标准。
一边是年产60万件的目标重担,一边是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何破局?马钢交材与马钢技术中心成立车轮热处理专项攻关团队,科学谋划,精益设计,毅然选择了前者。
“同样一件车轮放在1000℃的炉子里和放到800℃的炉子里,要加热到800℃,前者更快,但风险是前者会出现加热超温。如果通过调整加热温度和时间,则完全可使在避免风险。”技术中心车轮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赵海介绍。
研发团队开展加热炉加热方式靶向攻关。温度必须低于材料的晶粒粗化温度!
为了摸清不同材质车轮的粗化温度,攻关人员针对美标产品、欧标产品、铁标产品等不同产品,开展了系统的实验室试验,逐一检测出粗化温度明确工艺关键控制点。加热温度订好了,加热时间怎么设计?研发团队采用黑匣子测温技术,一遍一遍试,从一小时、半小时、十分钟、五分钟,控制时间越来越精确。
通过协同高效攻关,热处理加热时间降低约半小时,热处理效率提升10%,产能提升5%。
车轴吨钢能耗降低170元
马钢车轴产线产能设计约4万件,投产以来,85%以上车轴热处理工艺为“正火+回火”,“两次正火+回火”工艺。
车轴通过悬挂式连续热处理炉进行热处理,车轴按预定“节拍”连续经过正火加热炉、冷却室、回火炉。“节拍”决定热处理总时间,从而决定热处理能耗。
然而近年,随着市场对马钢高端车轴产品的青睐,车轴产能放量,及节能降耗“绿色化”生产对“节拍提速”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攻克“节拍”瓶颈势在必行!
马钢交材与马钢技术中心“一拍即合”,组成车轴热处理联合攻关组,开展全工艺全时段工艺攻关。
“以往采用的经验方法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根据车轴规格不同热处理节拍设定为8~10min加热、冷却、回火时间明显过剩,“节拍”过慢会导致热处理时间长、能耗高;要设计科学精准的热处理制度,必须从产品特性和工艺系统研究。”技术中心车轮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于文坛介绍。
联合攻关团队基于车轴相变进程和装备特点,对车轴径向、轴向性能、组织、成分分布分析,确定了影响性能均匀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实物车轴在线“黑匣子”测试,确认加热、冷却过程的相变结束时间,结合工艺-性能关系研究结果,优化了车轴热处理工艺。
攻关组进行了现场工业性验证以及实验室正火、回火保温时间对车轴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验证了优化车轴热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可靠性,最终实现了全规格车轴热处理节拍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攻关组构建了极致高效的生产工艺体系,形成了车轴热处理“节拍”缩短控制技术、车轴热处理“节拍”统一控制技术、车轴通体性能均匀性控制技术、车轴“路径转换优化”技术。
通过热处理工艺技术攻关,车轴吨钢能耗直接降低了170元,性能一次检验合格率提高13.57%。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