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强化产业协同,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5-27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99

“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成为制造业门类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钢铁科技人,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以‘自找苦吃’的历史主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钢铁力量。”5月2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钢铁行业共性技术协同研发推进会上如是表示。同时,他指出,我国钢铁企业还需要和上下游企业加强不同阶段的需求对接与项目协同研发,希望钢铁行业在协同的体制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实现产业协同,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姜维表示,钢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能源、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不断深化的“全球脱碳议程”给世界钢铁产业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新的格局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打造发展的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行业新优势,这对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既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方式,值得与会代表深思和对照。

积极面对机遇挑战 保持战略定力

姜维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呈现温和复苏趋势,202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上调了增长预期,但由于需求增长缺乏内驱力、通胀抑制压力、地缘冲突扰动等矛盾,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仍存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钢铁行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钢铁生产总体保持稳定,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虽然我们面临着市场供需出现阶段性失衡、行业亏损面扩大的问题,但是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没有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钢铁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有可为。

“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实现钢铁强国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必须具有强大持久的战略定力,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其中,才能把准航向、行稳致远。”姜维介绍,钢协在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的基础上,基本建立了行业发展“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三维目标体系,形成了系统的行业重点工作方向和重点工作项目。科技创新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是过日子、谋发展、求突破的“牛鼻子”,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制造两大主题的内在动力,科技进步是应对当下的一招,只要我们真的把科技进步作为努力的首要选项,真正把下游用户需求作为努力的方向,中国钢铁就一定能够摆脱目前在规模和产量方面面临的困境。同时,科技进步也是决定行业未来的关键,无论是绿色低碳转型、还是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都是科技进步的竞争。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应该毫无争议。协会建立行业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行业科技创新工作,就是希望搭建科技工作的交流、合作平台,特别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科技创新,这是初心使命。

“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首钢集团、宝钢股份、中信特钢、南钢股份、河钢股份、龙腾特钢等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坚持专精特新的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一个有利润、有效益的企业和行业,才有能力去拥抱未来。历史证明,越是面对变幻的形势,越应该抓紧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在不确定性变化中发现确定性的机会。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都是总书记新质生产力论述在钢铁行业的具体落脚点,也是钢铁企业穿越此次下行周期的必经之路,要实现这些发展战略和目标,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系统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和引导创造市场需求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钢铁产品研发和应用任重道远。此外,钢铁行业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合作方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越是在市场下行的时期产业链协同作用越发重要。我们谈创新,表面上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是系统谋划今天和明天、现在和未来、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今天在座的都是行业创新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希望大家能够统一思想,保持战略信心,继续站在行业高度,勇抗创新大旗,担当作为,率先垂范,为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他说。

坚持创新驱动 实现破局发展

姜维介绍,钢协科创委是在行业层面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执行机构,在座的各位委员都是行业科技创新部门的负责人或是资深专家,承担着创新推动企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艰巨任务,过去一年我们积极落实研究院上海共识,统筹推进世界前沿低碳技术支持计划,积极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并取得了阶段性丰硕成果:共性技术研发有所进展,高炉精脱硫已取得显著成果,耐蚀核电用螺纹钢已进入耐蚀性试验阶段等;鞍钢二氧化碳运输船液货仓用690兆帕级低温钢、33毫米厚壁X80高强度大应变管线钢板、轻量化大尺寸热成型矿卡材料等,宝钢吉帕钢、1300兆帕级高强度高弯曲高耐蚀钢、高强度高耐候冷镦钢、光伏支架用超级耐候拉杆用钢等,太钢的高水头大容量水电机组用超高强磁轭钢板,首钢新能源汽车用软磁材料,钢研630摄氏度超超临界示范项目用08Cr9W3Co3VNbCuBN(G115)钢新材料等实现全球首发;宝武、河钢、鞍钢、建龙、中国钢研、北科大、东北大学等单位围绕氢冶金等技术开展研发、中试和产业化攻关,勇闯创新无人区,为引领世界钢铁技术发展积蓄力量。

姜维表示,当前,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重要性已成为行业共识,企业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对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痛点、堵点都有自身独到的理解。但是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原动力仍需提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与中国钢铁未来发展不相称。2023年钢协重点统计会员企业研发费用100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6%,协会重点调研28家上市钢铁企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为3.5%,扣除一些为了加计扣除等目的算进来的,实际比例并不高。 二是前沿低碳共性技术探索引领不足,行业亟需搭建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近期几次协会理事会上会长们代表行业多次表达了搭建低碳技术研发共性平台的强烈号召,今年行业两委委员也积极呼吁国家顶层设计,搭建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建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三是部分高端钢铁产品仍依赖进口,主要集中在特钢领域,工业软件、检测检验设备等仍需要进一步突破。四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方向仍需进一步明晰等。中国钢铁要始终位居世界前沿,必须突破上述制约和短板,特别是在行业下行周期,要保持科研投入强度不能降、协同共性创新持续加强。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行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加大。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引领世界钢铁创新发展的重任,才能保证中国钢铁不再次落后。

构建创新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

姜维表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对于钢铁行业而言,要想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速构建创新生态圈,为钢铁强国提供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保障。

一是强化创新协同,筑牢转型基石。姜维表示,高质量的创新协同是高质量转型的前提,一直以来钢铁行业在创新协同方面有良好的基础。钢协组织行业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等,定期举办与船舶、汽车、光伏、能源等行业的产融合作交流,开展了超低排放、极致能效、数字化转型三大工程,制订了系统推进方案并召开系列对接交流会,组织编制了钢铁行业低碳技术路线图,持续跟踪世界前沿八大低碳技术进展以及国际钢铁技术动态,并组织行业共同创建了工业领域首个EPD(产品环境声明)平台。行业各大企业和院所延续了共同进行技术预测的优良传统,每5年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这是钢铁行业创新合力的体现,其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希望行业传承好这一工作机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的带领下,共同做好钢铁行业“十五五”技术预测。下一步科技奖评审,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也会适当地与此对应。“十五五”技术预测可以引导行业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同时要做到不影响预测外的创新项目发展。

二是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创新效能。姜维表示,钢铁行业要在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实现从国际前沿技术竞争中的“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跟跑、并跑总是有人区,一定程度上是模仿再提高,领跑就进入无人区,原始创新的失败率会更高、周期会更长,风险也会更大,因此提升创新效能尤为重要。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聚焦主体协同、要素配置、激励约束、开放安全等科技攻关的核心问题和突出问题,更有效率地组织不同的创新主体参与、调动不同的创新资源积极性,促进创新体系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效力,实现创新成果应用转化。

姜维介绍,参照世界钢协共性技术组织模式,去年4月份在江苏南通召开的科技委2023年年会上,以投票的方式提出“高炉煤气精脱硫共性技术研发”这一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在充分考虑下游行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热轧钢板桩、光伏镀锌铝镁钢边框以及稀土耐蚀螺纹钢等领域建立了工作对接机制,经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外,钢协面向全行业又征集了钢渣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研发等一批新的共性技术难题,在钢铁行业共性技术协同研究交流会上进行投票,组织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成果。共性技术协同研发的前提是企业、行业的迫切需求,通过企业间、上下游的合作协同攻关,创新效能可以有效提升,在行业下行的现状下,可以减少对行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三是共谋钢铁国创中心,创建原创技术策源地。姜维表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欧、美、日、韩等国际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地区)均制定了极具挑战的低碳技术发展计划,希望以绿色低碳为抓手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复苏。根据调研,目前国内至少有23家企业、研究机构开展了57项世界前沿低碳技术研发,部分项目全球领先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起步较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攻关力量较为分散,国家层面尚未形成针对核心低碳共性技术的系统支持方案。

“因此,切实改变当前我国低碳技术攻关各自为战、重复投入、不成体系的现状,尽快形成我国低碳核心技术攻关顶层设计迫在眉睫。在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宝武等龙头企业和毛新平院士等专家牵头开展了钢铁行业低碳技术国创中心筹建工作,去年在鞍山举办的‘2023年钢铁企业研究院院长座谈会’上毛新平院士做了《国家钢铁工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议》报告,得到了各大企业、院所的积极响应。协会在2024年两会期间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组建国创中心的提案和建议,与科技部成果司建立了联系并持续跟进;中国宝武也向国资委和上海市递交了国创中心建设意向表,形成了建设方案。下一步,协会将继续跟踪、推动国家部委支持钢铁行业创建低碳国创中心,在重点研发计划、攻关专项等国家项目上给予钢铁低碳冶金创新倾斜支持。”他说。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