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技术破局,需协同创新引路

   2021-08-11 中国冶金报212

  “钢铁材料的充分供给,支撑了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也保障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总体上,量大面广的材料解决得比较好,仍有部分小众产品尚未完全解决。”

  “彻底解决‘卡脖子’隐患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技术领先,钢铁行业能否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型,是行业技术领先能否破局的关键。”

  7月28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会长办公会上,钢协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参事张丕军,在就我国钢铁工业技术短板调研与分析情况进行汇报分享时,做出以上判断。

  张丕军表示,我国目前存在两类潜在“卡脖子”问题:一类是如果某些技术装备断供,可能导致钢铁产线无法正常运行;另一类是如果某些钢铁产品断供,可能导致下游产业无料可用。钢协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成立后,重点围绕钢铁行业技术短板,梳理潜在的“卡脖子”问题,探讨技术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与模式。通过应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用户调查、专家座谈,对钢铁工业材料短板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分析,获取了有关数据资料,通过讨论确定了补短板工作方案。

  冶金装备国产化率已超95%,但稳定性等与国外最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张丕军首先介绍了我国冶金装备的总体情况。他指出,我国冶金装备承载着技术先进、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流程完备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冶金装备的自主化已大幅提升,机械设备按重量算,国产化率超过95%。如炼铁工序的5000立方米超大型高炉、7米大型焦炉,炼钢工序的300吨级大型转炉、以RH为代表的炉外精炼技术装备,以及轧钢工序的高速线材、高速棒材等技术装备均实现国产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产设备在加工制造精度和运行可靠性、稳定性方面与国外最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他说。

  同时,我国依然存在尚需依赖进口的冶金技术装备和器件,在这些领域没有摆脱依赖引进、自主能力不足的局面。他表示这些短板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能力的标志,需要钢铁行业与相关产业协同解决。

  钢铁短板类材料主要是特殊钢,须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具体而言,钢铁短板材料的特征主要有3类:一是处在研发阶段,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短期实现应用难度较大的产品;二是已完成研制并得到用户试验验证,但尚未得到真正应用关键品种;三是一致性、稳定性差,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实现替代进口的品种,这是短板材料品种最多的一项。

  从数据角度分析,张丕军介绍:“钢铁短板类材料年消耗量约220万吨,主要是特殊钢,具有批量小、规格多的特点。

  对于“卡脖子”情况,他们认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路径依赖,钢铁行业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我国钢铁行业40年技术快速进步的主要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创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习惯跟随,技术领先的能力和理念亟待提高。二是行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应用反馈断链。有些领域下游企业不掌握核心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依赖于成套进口,造成钢铁材料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无法建立反馈改进机制。三是创新链割裂。围绕钢铁材料的基础理论、科研、生产、应用4者之间未能建立良好的闭环,创新功能定位不清,甚至形成竞争关系,钢铁内部产学研创新链被割裂;钢铁业与下游用户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与下游创新链被割裂;钢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技术创新支持不够,与上游创新链被割裂。

  “大力开展协同创新,现在遇到的问题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单个行业可以独立解决的,必须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横向产学研紧密合作才可能解决。”张丕军从4个角度给出突破当前困境、开展协同创新的建议,同时这些建议也将作为钢协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的重点工作方向。

  首先,作为用户,应大力支持设备供应商,特别是关键单体设备,关键液压器件、三电器件,基础工业软件的自主创新。同时,还可以选择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协同攻关机制,为他们提供应用场景,反馈应用效果,积极参与功能设计。

  其次,作为供应商,应与下游重要用户建立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打通“需求—研发—生产—应用—改进”的创新链,形成“首次使用—持续改进—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力争从源头上解决高端材料“卡脖子”问题。

  再其次,面对钢铁行业前沿技术问题,建立官、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本周期抓住‘低碳和数字化’两大主题,做出战略性安排。”张丕军指出。

  最后,面对行业当前的共性技术问题,如环保技术、扩大钢铁在建筑行业的应用等,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借鉴世界钢协的做法,设立共性课题,解决单个企业难于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