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测算,河北钢铁年碳资产至少240亿元。如果实现碳中和,那么钢铁行业每年将增加240亿—2761亿元的正资产。如果都用于市场交易,按2亿吨产能折算,将有年吨钢降低约120元—1380.5元的成本空间。”6月28日,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迟桂友在钢铁绿色低碳产业学院成立大会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抛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他同时表示,尽管现阶段河北钢铁产业绿色化发展成绩斐然,但长期看,绿色化发展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河北钢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绩斐然
河北钢铁企业绿色化起步早、见效快。迟桂友介绍,从2019年开始,河北省对包括钢铁在内的50个重点行业实施绩效评级,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依托环保绩效创A级,河北钢铁行业工艺装备、环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5月末,实现创A企业37家,已创A占应创A的比例仍保持为66.07%;已实现创A企业总产能为1.3511亿吨,占应创A的比例70.43%;截止2024年5月末,已通过超低排放公示企业增至43家,已公示企业占应公示的比例为75%;已公示企业总产能1.6047亿吨,占比81.42%;2023年国家级绿色工厂38家,以上均为全国第一。
在碳市场和碳关税背景下,河北省钢铁企业有机会将在高质量发展积累的优势转化为“碳资产”,在“双碳”赛道上实现突围和破局。迟桂友表示,河北省按粗钢年产能2亿吨,其中长流程工艺吨钢碳排放量按1.8吨测算,短流程工艺吨钢碳排放量按0.8吨测算,河北钢铁碳排放总量每年约3.54亿吨。按2022年欧洲碳排权放价格逼近每吨100欧元计算,河北钢铁碳资产约为3.54*100=354亿欧元*7.8=2761.2亿元/年;按2023年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68.15元/吨计算,河北钢铁年碳资产至少240亿元。如果实现碳中和,那么钢铁行业每年将增加240亿-2761亿元的正资产。如果都用于市场交易,按2亿吨产能折算,将有年吨钢降低约120元—1380.5元的成本空间。
此外,张宣科技、太行钢铁、安丰钢铁、秦皇岛佰工、东海特钢公司、承德钒钛、宏兴钢铁、敬业集团等企业积极响应河北省政府实施的环保绩效创A管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采用最新减碳先进技术,从探索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河北钢铁产业绿色化发展道阻且长
迟桂友表示,放眼将来,河北钢铁产业绿色化发展依然道阻且长:
一是河北钢铁企业地处京津冀地区,区域性改善环境质量永远在路上。
二是河北省的钢铁产业在实现企业绿色化转型方面,必须做到标准更严、水平更高、工作更细、环保绩效更好,这是由我们所处高载能行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三是企业创A保A的现实需要,创A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每年都要复审,绿色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点和制约点。
四是深刻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主题。既要讲目标,也要讲过程;既要讲转型成效,也要讲转型带来的成本升高的挑战,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这一根本路径出发,既要关注生产线,也要关注产业链,还要关注生态圈。河北钢铁企业在“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按照“五化”(绿色化、差异化、精品化、高端化、数智化)要求,全力延链、补链、强链,全方位实现绿色钢铁高质量发展。
未来绿色低碳之路怎么走
关于绿色低碳今后的战略目标、研究方向和工艺路线,迟桂友分享了他的观点。
一是深刻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以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广氢冶炼、高炉大富氧冶炼、冶金熔渣显热回收及综合利用等低碳前沿技术,加快钢铁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步伐。大力推进超低排放和全面创A,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地方行业协会,要助力和引导河北省内59家钢企的超低排放公示和全面绩效创A;积极引导和主动配合企业主动参与“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和“绿色工厂”申报与审核。在碳资产、碳汇、碳交易、绿色认证等方面,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开展EPD和ESG。
二是要积极探索、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一方面加大绿色能源应用,另一方面,在氢冶金项目上关注富氢/全氢气基直接还原(含竖炉、流化床等)、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熔融还原等技术方向。大规模、低成本的绿色氢气,并实现安全、低成本的运输,是氢冶金未来发展的前提。
三是节能低碳要按照既定的六条技术路线行稳致远。第一,系统能效提升。通过深度节能技术应用与装备升级改造,做到全系统极致能效。第二,资源循环利用。将钢铁生产流程产生的固、液、气等及社会废钢等二次资源,循环高效再利用。第三,流程优化创新。立足现有工艺及装备,创新钢铁制造工艺流程,提升流程效能。第四,冶炼工艺突破。重大的冶炼工艺突破是钢铁行业近中期和中远期快速减碳的关键。第五,产品迭代升级。通过开发更高性能的绿色钢铁产品,使钢铁材料具有更高强度、更高寿命、更高效能。第六,捕集封存利用。将二氧化碳从钢铁制造排放源中分离,并经济高效封存、固化或资源化利用。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