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有序推进

   2021-08-11 中国冶金报212

  “‘双碳’目标提出后,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谋划、推进低碳发展。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推进低碳发展是行业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重中之重的工作。”7月28日,钢铁行业低碳工作 推进委员会(下称低碳推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会长办公会上汇报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的相关情况,低碳推进委员会有关工作组织开展情况、下一步工作安排,并提交审议了相关议案。

凝聚共识 统一思想 打好基础

  会上,毛新平汇报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相关情况。

  一是钢协于2月9日向全行业发出《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提出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八大路径,倡议全行业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

  二是组织了钢铁行业最大规模的首次低碳培训。通过2万余名企业领导、专家进行线上学习、培训,提高钢铁行业对碳排放管理、碳配额、碳交易的初步认识和强化减碳降耗的基本理念。

  三是成立了低碳推进委员会,建立了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低碳发展研究工作组、低碳技术研究工作组、低碳标准研究工作组。

  四是建立了钢铁行业碳排放统计体系,编制了统计汇总软件。“该系统目前已经完成测试工作,并于近期上线。”毛新平表示,“我们计划于8月份组织全行业开展碳排放统计工作,科学制订方案,反映行业诉求,争取行业最大权益。”目前,安阳钢铁、联鑫钢铁、山钢莱钢等企业已进行了试点填报。

  五是开展了低碳技术征集调研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低碳技术需求征集调研工作,低碳推进委员会目前初步整理、提出15项基础前沿低碳技术和71项产业化推广应用技术清单。

  六是组织开展碳市场交易基础研究。受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委托,低碳推进委员会正在组织开展碳交易市场基础研究、碳配额分配方案制度、碳达峰路线图研究等工作。

  七是完成低碳标准征集立项工作。受工信部委托,低碳推进委员会组织行业低碳标准征集工作,形成83项低碳标准项目报工信部科技司,并申请立项。

摸清家底 做好研究 扎实推进

  同时,毛新平汇报了低碳推进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摸清钢铁行业碳排放家底。依据编制的钢铁行业碳排放统计体系和统计汇总系统,低碳推进委员会将尽快组织全行业开展碳排放统计工作,为碳配额分配、碳达峰路线图编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是做好钢铁行业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研究工作。通过调研试点省市典型钢铁企业碳交易经验和体会,研究提出钢铁行业全国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

  三是组织开展钢铁行业减碳技术调研,包括研究低碳技术发展路径,分析各种碳减排路径减碳效果及未来潜力;遴选部分重大项目,形成行业低碳共性技术;集中行业优势研发力量开展低碳技术攻关,组织协同研发;发布低碳技术目录和应用案例,积极推广成熟的低碳技术。

  四是做好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碳足迹研究,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产品升级和更广泛的应用。

  五是建立完善的低碳标准体系,包括梳理完善钢铁行业低碳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钢铁行业碳排放核定标准及基准值测算规范》等。

  六是组织开展碳资产管理及人员培训。加强低碳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为企业碳资产管理奠定人才基础。

  此外,这次会议明确了开展碳排放基础数据填报工作,审议了低碳共性技术协同创新议案。

  “在这轮影响钢铁产业格局的低碳竞争中,我们提议中国钢铁行业要在共性技术创新中进一步加强有效联合与协同。”毛新平表示,可借鉴世界同行在低碳冶金等突破性技术研发中的经验,在国家或区 域范围内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争取政府和金融资本支持,以核心优势企业为主体,多家企业、机构参与,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瞄准低碳零碳目标,多家志同道合有抱负的钢铁企业共同采取行动是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也是我们倡导的。”他说道。

  为使中国钢铁行业跟上世界低碳技术的进步,保持中国钢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同时保持中国龙头钢铁企业市场长期竞争力,他建议,以“需求导向、强强联合、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为原则,以“揭榜挂帅、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突破关键”的共建共享共赢方式,建立低碳共性技术研发机制,加速推进低碳共性前沿技术协同创新。

  毛新平还提出了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建议:“参考工信部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模式,在低碳推进委员会框架内,开展钢铁行业低碳技术联合攻关行动的组织模式探索。”他同时介绍,经低碳推进工作委员会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部分领导专家商议讨论,初步建议的低碳前沿技术协同研究方向包括低碳零碳钢铁流程再造技术、能效提升减碳集成优化技术、富氢还原 富氧高炉技术、钢化联产提碳降碳固碳技术、高性能低碳绿色钢材研发应用技术等。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