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处于深化完善期,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更多行业和投资者进入市场,碳期货等衍生品加快发展,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全国碳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全国碳市场运行已近两个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4.73万吨,累计成交额4.16亿元。
“全国碳市场处于深化完善期,应争取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扩大交易主体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而提高全国碳市场活跃度。”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江露说。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此前表示,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修订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在市场建设方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服贸会期间表示,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2021年启动了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期,首先是从发电行业开始,将逐步扩大到八大重点行业,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预计建材、有色、钢铁明年都有可能被纳入到全国碳市场范围。未来,要推动形成多层次碳市场,除了现货市场,还要发展各类衍生品,合作推出碳期货。
江露认为,除发电行业外的其他七大控排行业将逐步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将逐渐丰富,机构投资者有望未来两年内进入全国碳市场,个人投资者则需等待市场发展得更加成熟。
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建设提速
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碳期货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提速。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表示,期货市场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碳期货研发工作,以公开、连续、前瞻性的碳排放价格,引导全社会合理配置减排资源,帮助实体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期货市场要进一步提高新能源产业相关品种的研发能力,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更多有用好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稳定经营,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在广州成立。6月18日,在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证监会将进一步指导广期所开展广泛的调研论证,完善碳排放权合约的规则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期货品种。
近日,广期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丽红称,按照证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总体安排,正在加快建设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积极推进品种研发工作。
“碳期货的研究工作正在稳步进行,预计在一两年后推出。”江露认为,推出碳期货对碳现货市场及期货市场均有重大意义。碳期货可以对碳现货交易市场起到补充作用,在合理定价、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碳排放权具有标准化、易储存、中远期使用等适合开展期货交易的特点,是适宜开展期货交易的品种。此外,碳期货将衍生品市场带入绿色经济领域,对期货市场未来发展具有正面意义。
“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更多是基于配额的现货交易,之后可能会仿照四家期货交易所的模式进一步扩展目前的碳市场,形成现货、期货同时覆盖,建立相关的期货交易模式。”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说。
业内人士表示,碳交易的流动性创造主要在碳期货等衍生品市场。据统计,欧洲碳期货交易量是碳现货的数十倍,碳期货等衍生品吸引不同交易主体参与其中,对于市场价格发现、风险规避等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
“绿色金融必定会成为接下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绿色股票指数的建立,可进一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专家表示,若绿色股票指数落地,对于新能源领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除相关企业融资更便捷之外,其对行业的稳健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都可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绿色产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通过绿色股票指数等方式,能够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并以融资和估值支持的方式,帮助生态保护类企业获取足够的融资。
明明认为,沪深300绿色领先股票指数是在沪深300空间内剔除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公司,然后基于上市公司生产和服务流程的绿色水平的评价、绿色收入、负面新闻和环保处罚等计算公司的绿色领先评分,选取评分最高的100家公司作为最终样本,以反映绿色领先类公司的整体表现。未来,可在此标准上进一步扩展范围,增加指数种类甚至覆盖整个沪深市场股票。
“面对绿色金融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机构可以逐步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市场的配套建设,支持市场服务机构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副主任马险峰说。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