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要实现碳达峰,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增长逐步“脱钩”。无论从国内实践还是国际经验看,节能和提高能效都是减少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就能耗“双控”给出更为完善的指标设置以及分解落实机制,进一步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
其实,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开始了能耗管控,并设定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十二五”时期首提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并初步建立“双控”目标责任考核机;“十三五”期间开始贯彻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如今,“十四五”期间的“双控”工作面临更大挑战,单位GDP能耗降低13.5%的环保目标倒逼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双控”政策主要针对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转型更是受到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技术升级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能耗“双控”与发展转型之困,是中西部能源大省面临的共性难题。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明确指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
受此影响,部分地区已出台政策对相关产业限产,企业也陆续以停产限电的方式控制能耗。通过梳理9个被预警省份的主要工业品产能占比发现:有色金属、铁合金、PVC和纯碱将受到较大影响。
记者梳理各地“双控”政策的细则来看,调控时间从9月一直持续到12月。调控的重点涵盖多种大宗商品,其中有不少是期货上市品种,如铁合金、电解铝、PVC、乙二醇、纯碱、焦炭,有的则是与上市品种相关的产品,如电石、火电等。通过控制规模、压制产能的方式势必会逐步减少相关品种的供给,进而影响其价格。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