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建设和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是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主题。10月17日,中期协法律委员会主任陆文山在第三届(2021)中国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创新峰会上提出,中国期货市场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期货和衍生品法在未来的颁布,将有利于打造安全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以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为宗旨,积极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尤其重视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规模化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虽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并未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以致于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降价的交易怪圈。我国必须争取获得更多的大宗商品定价权,确保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权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企业必须在市场影响力和金融服务能力上具备较强的实力,在国际市场上要有一流的头部企业作为支撑,同时具备与市场相匹配的金融运作能力。”
我国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场所绝大多数是“地方军”,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规范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小弱散”问题依然突出。推动现有现货交易场所撤并整合,形成适度规模和具有影响力的现货交易平台,是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此前,由香港交易所集团发起并与前海金控合作投资,2018年10月成立的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被寄予厚望。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探索跨境贸易金融和国际支付清算新机制,支持前海推进监管科技研究和应用,探索开展相关试点项目;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依法合规开展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此外,记者注意到,9月22日印发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将推动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务境内外客户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
为推动形成具有公信力的中国大宗商品现货价格基准体系,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在2020年10月推出创新型现货交易模式,针对氧化铝行业现货定价机制不完善的痛点,通过“以量询价,以价定量,量价平衡”的交易原则,打造基于实际成交、反映供需基本面、有市场公信力的现货价格基准。“现货基准价”可以看作是对现有定价体系的有益补充。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前海大宗商品市场正通过种种创新举措,打造连接金融与实体的标准化资产体系,并借助香港交易所集团旗下伦敦金属交易所形成的东西配合效应,逐步实现将前海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成全球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中心的战略目标。
此外,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圈之一,具有良好的金融和产业资源优势,且具备能源、化工等多个区域性大宗商品期、现货交易中心,在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要求浦东新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建设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出更多交易品种。
10月14日,海关总署副署长、党委委员邹志武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调研时表示,海关总署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国际交易业务,加快能源价格指数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期现结合,走向国际化大舞台
期货与现货是大宗商品市场的左膀右臂,密不可分,利用期货市场进一步带动现货市场,有利于推动大宗商品资源走向国际市场。
近年来,我国期货期权市场交易品种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其中,原油、铁矿石、国际铜、大豆等品种先后引入境外交易者。截至目前,我国商品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增至9个,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高质量运行不仅提升了中国大宗商品在全球的定价影响力,也为我国特色期货品种的国际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今年为落实在岸市场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境内期货市场开放,10月15日,证监会公布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品种,新增开放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三类品种,参与股指期权的交易目的限于套期保值交易,自2021年11月1日施行。
宋向清认为,这是我国金融期货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壮大交易规模,推进国内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融合发展。
证监会公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名录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末,新批准95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而去年全年获批数量为71家。至此,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总数达647家。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与日俱增,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推进,外资进入中国已经成为长期趋势。
相互促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大宗商品贸易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支撑和重要推手,二者相辅相成。
9月18日,央行发布了《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对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报告中公布的各项内容看,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2020年为例,包括石油、铁矿石等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人民币收付金额为2525.66亿元,同比增长16.4%”,但2020年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金额超过了45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大宗商品贸易结算在其中的占比仅为0.6%。报告强调,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但大宗商品领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体尚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是大宗商品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可以增加货币与商品需求的黏性,让人民币“走出去”。反之,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提振大宗商品领域,增强我国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宋向清表示,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品种和规模不断增加,有望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强劲增长点。同时,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也将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