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粗钢产量旨在高质量发展

   2021-11-08 经济日报169

  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粗钢日产环比下降8.45%,同比下降21.2%,这是粗钢日产量近三年来最低值。至此,压缩粗钢产量的工作终于初见成效。

  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大关,同比增长5.2%,占全球粗钢产量的比重在56%左右。不过,粗钢产量屡创新高并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的特征。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国钢铁产业日益凸显的资源保障、节能降碳、产品结构等问题必须面对和解决。

  中国钢铁产业并非在刻意追求粗钢产量。我们巨大的产能,是在下游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原材料需求拉动下逐步形成的,它与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融入全球市场的进程相匹配。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钢铁产业满足国民经济运行需求的总量问题已经转化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更多资源和精力来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升级产品结构,实现绿色高端制造材料的转型升级。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比以往更强。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一方面各国在消费我国物美价廉的钢铁产品,另一方面我国却独自承担大宗原料的环境成本溢价,以及日趋高昂的碳成本。在我国钢铁产业和下游制造业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全球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并没有留在中国,而是通过高涨的进口原料价格和低廉的产品价格转移到了资源出口国和低排放的发达国家。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进行总量控制,未来我国钢铁产业和下游制造业将承担与自身利润水平不匹配的碳成本,这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

  之所以能够将粗钢产量控制住,一是因为有关方面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能源、排放的刚性约束推动钢铁产业降碳,进而倒逼钢铁生产企业压缩产量。二是加大钢铁生产企业整合力度,不断提升行业集中度,通过股权纽带来实现同一企业集团内的资源协同,降低粗钢产量压缩的阻力。三是对钢铁产业需求结构进行了调节,尤其是对外需进行了管理,通过钢铁初级加工品出口关税的调整减少了不合理的外需,让国内钢铁产量优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传递到供给端,对粗钢产量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粗钢产量的控制,一方面缓解了今年以来进口铁矿石等上游原料的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料价格上涨的市场预期,打压了投机力量的炒作空间;另一方面,钢铁生产企业虽然产量减少,但由于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企业盈利水平可以在原材料成本下降的过程中得到改善。从实践来看,减产并未减效,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月至9月,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同比上升39.85%,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52%,营业成本增幅低于收入增幅2.8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3倍。

  所以说,尽管实施粗钢限产,钢铁生产企业依然有充足资源投入到高附加值产品和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中,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压缩粗钢产量有利于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下一阶段,钢铁行业应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不断提升国内钢铁产品供需动态适配性,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