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碳减排现状及问题
我国钢铁产量与排放量持续增长,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2000年至2020年间,我国粗钢产量增长了8.3倍。特别是经过2016年至2018年的供给侧改革,钢铁行业产量不减反增,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10.53亿吨,全球占比57%。与此同时,CO2排放量在2000 2017年间增长了4.3倍,达到16.77亿吨。虽然排放强度(吨钢CO2排放量)相对2000年下降了34%,降为2.02吨,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排放强度1.85吨。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钢铁终端需求以低附加值的普钢为主,企业偏向于选择成本低,碳排放强度高的长流程(高炉-转炉)工艺,约占产能的90%。根据国家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编制的《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初稿),钢铁行业2025年前要实现碳达峰,2030年碳排放较峰值降低30%,减排压力巨大。
钢价快速上涨,企业多种方式保产增产
在利润刺激下,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目前已达80%以上(考虑到限产因素,很多钢企其实已经在政策准许范围内满负荷生产)。在邯郸、唐山两地调研发现,虽然出台了限产措施,但钢企会通过各种方式保产增产:一是通过兼并重组、购买产能等方式增加产量。二是部分产量小的钢厂,通过抱团组建新企业,维持现有生产。三是利用南方省份钢铁不限产的政策,南下在广西、内蒙古、安徽等省份购买企业扩大生产。
现有减碳措施均有受限因素,低碳技术有待突破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减碳措施主要有五种方式:减少产量、推行碳排放权交易、现有生产工艺升级、研发新型低碳工艺和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根据实施的难易程度和效果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减少产量和推行碳排放权交易,主要作用于供给端,前者可以依靠行政命令执行,后者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实现,但是目前我国钢铁需求短期内不会大幅萎缩,限产会造成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下游产业成本上升,甚至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二是现有生产工艺升级,相对减排效果有限,因为长流程(高炉-转炉)工艺减排的理论物理极限为20% 30%,而通过提升短流程(电弧炉)占比虽然可以使化石能源吨钢碳排放强度降低60% 70%,但前提是国内废钢存量要高于钢铁需求量,且吨钢用电量从30度上升到1000度,按照我国煤电占比70%的现状,总体碳排放量依然很大。三是新型低碳工艺和碳捕获与封存,目前成本高、技术不成熟、发展方向不明确,且即使未来技术有所突破,应用推广也需要很长时间。整体看,五种低碳措施均受到一定制约。
全国减排标准不一,存在“限优宽劣”情况
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我国钢铁减排政策存在地域差异,河北省内碳排放强度低的企业受到限产,而南方一些碳排放强度高的企业不限产,在利润刺激下全力生产。河北省内部分企业为避免限产,也开始在外省买企业。如河北省内的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在安徽、江苏、内蒙古、江西等地通过收购异地生产。
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在产能和环保标准均高于国家要求。以高炉为例,国家要求是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河北省要求淘汰10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目前河北地区高炉平均容积1076立方米,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127座,产能16978万吨,占地区总产能的72.94%;400立方米以下高炉已经全部淘汰。4000立方米以上特大高炉3座,最大高炉为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环保要求方面,截至2019年年底,河北地区64家钢铁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吨钢综合能耗563.93千克标准煤,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4千克标准煤,钢渣、高炉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置率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河北省依然实施严格限产政策,邯郸市常态限产10% 20%,唐山市2021年限产30% 50%。
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
银企关联日趋紧密,荣损一体
钢铁企业经过去产能的洗礼后,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钢铁价格已成为影响钢铁行业金融风险程度的重要因素。以河北为例,省内唐山、邯郸两市2020年末钢铁类贷款余额超过2000亿,且不良率很低。表明当前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强,存量贷款风险等级较低。但钢铁行业是周期性行业,考虑到装备制造、基建等下游产业的需求波动,以及废钢、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果钢价水平出现波动,钢铁产业金融风险水平可能迅速增加。
地方法人机构对中小钢企的贷款比重较大。调研发现,2020年,河北省邯郸地区、唐山地区法人机构银行对中小钢厂的贷款分别占区域内中小钢企总贷款的81%和44%。由于地方法人机构在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方面相对较弱,未来受到的减产政策冲击可能会较大。
此外,部分钢铁企业集中入股农信机构,可能带来潜在金融风险。这种行为虽然方便钢铁企业融资,同时补充了农信社的资本金,但钢铁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一旦进入下行周期,则存在风险向农信机构快速传递的潜在问题。
信贷资金错配,存在流动性风险
贷款结构的错配问题依然突出,一旦银行抽贷,企业存在现金流断裂风险。调研发现,目前钢铁企业融资需求主要为兼并重组、购买产能、退城进园搬迁重建等项目资金需求,投资规模都在百亿以上。但是,由于长期贷款利率高,加上短期贷款转换方便,钢铁企业多以贷款维持流动性,以自有资金进行项目投资。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多为短期信用贷款。一旦银行抽贷,对企业经营将造成很大冲击,并影响存量贷款质量。
融资渠道多元化,增加风险监控与监管难度
调研发现,钢铁企业的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产品逐渐成为钢铁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渠道。如2020年河北省某钢铁大市钢铁行业的银行贷款虽然同比降幅8%,但表外融资余额同比增幅28%,且融资总量呈现增加趋势;另一方面,金融租赁已成为企业购置生产设备的重要融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钢铁设备金融租赁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主要由多家融资租赁企业提供服务,大部分年限在10年左右。
融资需求增加,风险敞口扩大
笔者基于人均GDP、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率、工业占比等影响一国钢铁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过分型方法构建预测模型,研究得出我国钢铁需求将在2049年下降到7.85亿吨。在此基础上,测算了钢铁行业从高炉向电炉工艺转变和进行碳捕捉所需要的资金。
钢铁行业从高炉向电炉工艺转变融资需求约6000亿元,其中电炉固定投资约277亿元,新增原料购置成本约5725亿元。相关材料显示,新建一个80吨连续生产的康思迪水平加料的超高功率电弧炉,成本约为5000万元,投产后日均35炉产量,按照每年生产300天,产能利用率80%计算,这样一台电炉一年能生产67.2万吨钢。按照总产量7.85亿,对标美国60%的电炉比例,去除我国已有的约0.99亿吨电炉产量,需要转变生产方式3.72亿吨,需要这样的电炉554台,固定资产一项需投入277亿元。在新增原料成本方面,按照吨钢废钢成本约3500元、转化率90%进行测算,电炉仅废钢一项的吨钢成本为3889元。其他电炉生产所需投入品如电极消耗、电价、炼钢燃料成本、人工等成本按照当前市场价格,约900元,电炉吨钢成本共计4789元。调研显示,目前高炉-转炉吨钢成本为3000元 3500元,按照均值3250元测算,电炉比高炉-转炉吨钢成本增加1539元,按照转变生产方式3.72亿吨的量,新增原料购置成本约5725亿。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即使生产工艺完成升级,钢铁行业每年通过碳捕捉与封存实现零碳排放的成本最少需要3500亿元,碳交易价格将在600元/吨以上。目前,我国刚开始钢铁企业开展碳捕捉与封存(CCUS)项目,还没有相关数据。根据已有电力企业部署CCUS系统的项目运行效率测算,每吨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在400元 450元,运输和储存成本约130元 150元,合计约530元 600元。以钢铁生产工艺完成升级后,高炉吨钢碳排放1.7吨、电弧炉碳排放0.3吨计算,若要实现完全无碳生产,高炉吨钢成本将增加901元/吨 1020元/吨,电炉吨钢成本将增加159元/吨 180元/吨,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且高炉厂负担远大于电炉厂。按照2049年电炉占比60%的假设,钢铁企业需支付3578亿元 4051亿元的碳中和费用。为引导高炉钢铁企业实现产业内的碳中和,企业碳交易价格应与其碳中和成本相一致,即定价应在600元/吨以上。
金融助力钢铁企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早日明确钢铁行业碳减排目标和路线图
目前,在减排任务分解方面,一些区域和企业层面的目标、政策和措施尚不够清晰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应尽快从上层机制设计上明确钢铁产业碳减排目标和路线图,清晰地回答钢铁行业减排总量目标、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同时完善指标衡量和碳市场定价体系,帮助钢铁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形成稳定、明确、一致的预期。
通过制度设计加强碳足迹和棕色资产的信息披露
一方面,以钢铁行业资产为试点,率先建立棕色资产(高碳资产)统计制度,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动态测算价格波动、环保政策变化等场景下对棕色资产的违约或减值概率的影响,明确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以钢铁企业融资为试点,推动省内银行、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开展债权、股权支持项目的碳排放统计工作,定期披露和报告这些碳足迹,把握碳减排的总体趋势。
围绕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转型金融和碳金融
一是设立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将钢铁企业融资成本与其碳足迹关联起来,如开发与碳足迹挂钩的贷款产品和债券产品,将利率浮动幅度和上下方向与融资企业或者项目的碳足迹挂钩,助力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二是以钢铁行业为转型金融试点,对低碳转型中的重点企业和CCUS、废钢循环利用、电解氢等低碳项目,从信贷、发债和股权融资方面同时发力,发挥金融、财政的合力,建立长效融资机制安排。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保证不大幅裁员,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融资,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和监管,从而确保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稳定。三是开发碳交易产品,支持钢铁企业参与碳交易体系,特别是支持企业参与森林和海洋碳汇资源的开发与交易。
精准防控钢铁产业低碳转型带来的金融风险
打破信息和数据孤岛,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工信、发改、环保等多部门信息数据信息共享制度,帮助金融机构及时掌握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环评情况等信息。二是基于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建立公开的钢铁企业碳核算、碳足迹数据平台,强化企业的碳减排信息披露,为转型金融中的潜在债券和股权人投资提供充分信息。三是指导金融机构开发与实际贴合度强的压力测试工具,做到精准测试与应对。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