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中国金属矿业运行创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累计生产生铁86857万吨、粗钢103279万吨、钢材133667万吨,分别同比下降4.3%、下降3.0%和增加0.6%;累计生产十种有色金属6454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原铝产量3850万吨,同比增长4.8%。2021年中国主要金属产量同比增幅如图1所示。
从以上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有所回落,如果未来继续保持严格的压产措施,2020年或是中国粗钢产量的绝对峰值,即从2021年起,中国粗钢产量进入峰值震荡区间。对于十种有色金属,2021年约6400万吨的产量也基本意味着,未来产量高位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112431.5万吨、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2340.4万吨、进口铝矿砂及其精矿1073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9%、上升7.6%和下降3.8%。
行业利润方面,2021年全年,我国金属矿业行业累计营业收入175629.5亿元,利润8660.3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行业利润率4.9%,同比增长85.11%,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092.1亿元)的近10.0%,并且同比增速远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值3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约96662.3亿元,占金属矿业合计值的55%;实现利润4240.9亿元,占比近49%。2021年,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和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的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较黑色金属矿业和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大。
综合来看,2021年,在国家稳物价、稳工作、稳供应的要求下,我国金属矿业在“双碳”背景下继续实现了稳定扎实发展,继续发挥着国民经济基础支柱的作用,并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的转型。
2、2022年中国金属矿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稳定供应依旧面临挑战
2021年不断升高的价格已经快速累高2022年金属市场的风险,一旦下游消费传导受阻或者炒作资金“撤场”,金属产品价格将呈断崖式下跌,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全球范围内疫情的不断反复或使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模式,货币放水和扩大内需成为各国政府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导致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全球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国如南非、巴西、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受国内疫情困扰而不得不采取的临时性“封国、封关”措施或将常态化,资源输出国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限制资源初级产品出口的措施等,均会对我国金属矿业行业的持续稳定供应产生阶段性影响。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全球地缘政治危机带来的威胁也始终存在。不确定性或将成为2022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代名词。
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我国经济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取得骄人成绩,领跑全球经济体。然而,2022年我国经济也将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不仅如此,在我国“双碳”目标的庄重承诺下,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时完成工业化和节能、环保、环境友好、履行大国责任担当的国家,今后在经济发展中将面临诸多无案例借鉴的不确定因素的困扰。
综上分析,在诸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下,2022年我国金属矿业将在保供、稳价、发展和减排等重压力下谋求发展。目前看,从2022年到实现碳达峰前,我国金属矿业行业将开启新形势下的发展探索。其中,持续稳定供应愈发成为困扰我国金属矿业的最大问题,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资源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现有再生金属将成为破解行业原料持续稳定供应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严格“控产能、控产量”、大力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严打金融资本投机炒作,严查现货市场恶意操纵行为,打击囤积居奇,规范实体市场的有效交易,不断通过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双相调节和有效的、有力的政府政策纾解,有效化解因大宗金属矿产品价格上涨对整体国民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威胁则是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纾解危机、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3、2022年金属矿产品价格前高后低、震荡下行的可能性较大
据计算,在2021年金属矿产品价格的涨幅中,金融扰动因素占56%左右,供需扰动因素占44%左右。因此,2022年,在美国加息的预期下,炒作资本大概率或会撤离,以铜为代表的基本金属价格下行压力加大。而钢材价格在持续压减产量的假设下,因“保供稳价”要求而有下行可能,但由于2021年下半年已经出现近20%的跌幅,因而2022年钢材价格跌幅将小于基本金属。同时,“双碳”背景下,高排放、高耗能金属或因供应受阻而价格相对坚挺,受需求刺激的新能源电池用金属也将同样坚挺。
整体看,2022年我国金属矿业市场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主要金属品种价格在二三季度间陡然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年均价格平均跌幅将超过10%。2022年主要金属价格预测如表1所示。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