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创:特钢产业应以低碳为统领顺势而为

   2021-06-30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521

 6月25日,在中国(黄石)特钢产业发展大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提出,我国特钢产业应该以低碳为统领,顺势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为李新创

  独特优势引领世界钢铁发展

  “毫无疑问,中国钢铁工业将长期引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时间跨度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国家,达百年之久。”李新创在谈及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时,做出如上判断。

  他表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体现出以下五大特征:

  一是我国钢铁工业支撑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2020年,国内制造业增加值与粗钢产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7.9%和5.1%,钢铁业稳定支撑着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贯穿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全过程。而智能制造、智慧管控一体化的逐渐普及,将是钢铁工业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例如,中国宝武的“四个一律”(操作室一律集中、现场操作一律机器人、设备运维一律远程、服务一律上线)打造了一种极致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

  三是我国钢铁工业让世界更美好,不仅为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提供重要的基础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而且执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正在引领世界钢铁的绿色低碳革命。

  四是我国钢铁工业现已成为国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我国钢铁工业拥有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内需市场,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多、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最快、最及时的客户服务。

  五是我国钢铁工业具备长期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自1996年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中国钢铁登顶世界第一已持续25年,是世界钢铁工业的生产消费中心。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比例达到57%。

 

  从五方面塑造发展新格局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具备强大竞争优势的我国钢铁工业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新格局?

  李新创给出的答案是:我国钢铁工业将以低碳为统领,并从5个方面塑造发展新格局,即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推动新的技术进步、打造新的产业格局、建成安全的供应链、构建繁荣的生态圈。

  具体而言,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我国钢铁行业会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长期、稳定、多元的铁矿石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国内废钢资源供应链建设,并充分利用境外再生钢铁资源;促进钢铁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配套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形成健康、稳定、有序、繁荣的钢铁生态圈,同时构建面向全球的产能合作、贸易、数字智慧化服务等平台,推进国际钢铁生态圈建设。

  低碳何以具有统领的地位?他分析道,钢铁是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将面临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以及严峻的“碳经济”挑战。

  针对特钢产业,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推动绿色布局,二是节能及提升能效,三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四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五是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六是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此外,还应坚持对理念、管理模式、路径、支撑体系等的创新,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

 

  从七处着手落实高质量发展

  在清晰勾勒出我国钢铁行业的新发展格局后,李新创提出,特钢产业应该顺势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我国特钢行业应准确把握创新方向,集中资源在进口产品替代、“卡脖子”关键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及平台建设。

  二是推动产品升级,破解“卡脖子”难题。目前钢铁短板材料约70项左右,每年需要进口钢铁约220万吨,主要是特殊钢。特钢企业要主动作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生态链布局,提升研发生产和服务水平,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

  三是加快布局低碳转型。他建议特钢企业摸清碳排放家底,构建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结合中长期发展,研判碳需求和降碳空间,明确低碳发展目标;科学合理争取碳排放指标,将有限的碳排放资源用足用好;发挥极致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等。

  四是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我国特钢企业应重视源头减排及过程控制,并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卓越环保绩效管理。

  五是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我国特钢行业应扶优扶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和引导兼并重组企业集团加快实施“专业化整合”,深入推进“一总部多基地”管控模式,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高效运作,等等。

  六是推动智能化发展。他认为,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钢铁与城市融合发展;在区域层面,打造“平台+生态圈”模式,畅通经济大循环;在企业层面,构建智能制造基础体系。

  七是实施标准引领。应围绕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结合下游需求,满足生产和应用的共同需要;加快绿色标准的制订和相关评价工作,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标准“拉高线”“兜底线”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