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作为国内极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目前正处于加快重组、强化环保、低碳发展阶段,而如何度过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对于行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而言意义深远。
近期,为推进钢铁工业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行业目标,相关政策不断落地。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通知》(以下简称《政策通知》),要求强化资源保障能力,做好铁矿石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稍早前的2月7日,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征求意见一年之后正式落地。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相比一年前的征求意见稿,《指导意见》正式稿不仅新增了“总量控制”和“绿色低碳”的基本原则,还调整了碳达峰节奏的表述,将碳达峰目标时点缓和至2030年,同时取消了不少量化指标,并放松了部分指标限制。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告诉记者,“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优化、供给能力提升、资源保障改善等方面更需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相比较而言,正式发布稿进一步全面、密切衔接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目标更加合理、任务更加全面、措施更加具体。”
发展中减碳:钢铁碳达峰节点延缓
在《指导意见》作出的相关调整中,关注度最高的仍是关于钢铁行业碳达峰节点延缓的事项。
早在2021年3月,中钢协就曾通过其官方微信表示,《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初稿已经完成,行动方案初步将行业碳达峰目标定为:“2025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
不过,《指导意见》将行业碳达峰时间延后了5年。对比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正式稿中已将原来的“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进一步明确为“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认为,改变原先行业普遍认为2025年碳达峰这一目标方向的意义重大,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有助于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稳妥推进,钢铁市场平稳变化。
众所周知,自我国减碳时间表确定之后,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产业之一,发展与减碳的权衡成为摆在钢铁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钢铁行业是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主要部门中排放量仅次于电力热力行业。同时,中国的钢产量占全球的57%,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球钢铁产业碳排放的比重超过60%,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15%以上。因此,钢铁行业被视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领域。
然而,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并非是简单的节能减排,对于钢铁行业与国内经济而言,发展和降碳同样重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经济发展与钢铁产业密不可分。2021年第四季度,能耗双控、供电紧张叠加环保限产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产量环比和同比均有明显下降。
申银万国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钢材周均产量环比三季度下降11.3%,较2020年同期下降15.6%。同时,四季度钢铁需求环比大幅下降8.25%,较2020年及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16.8%和9.9%。供需两弱下,钢铁库存水平持续下降,2021年末全国钢材总库存约为1296万吨,较2020年末下降5%,仅略高于2019年末。
李新创告诉记者,“虽然《指导意见》对于行业碳达峰在刚性目标约束上有所缓和,但也要注意到相关政策导向上钢铁行业仍然在‘率先’之列。因此,钢铁企业需要牢牢抓住低碳发展机遇期,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发展工作,高质量实施低碳升级改造项目,更好地适应低碳发展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不仅提出重点行业、工业领域要率先达峰,同时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并将钢铁行业列为了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中的首个行业。
做大做强:兼并重组加速
近年来,除环保降碳外,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趋势同样备受瞩目。
业内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兼并重组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必由之路。
“十三五”期间,随着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的成立,行业开启了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浪潮。中国宝武先后重组了马钢集团、重庆钢铁和太钢集团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并托管了央企中钢集团和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同时,中信特钢、建龙集团、德龙集团、沙钢集团等也加快了重组的步伐。
李新创向记者表示,以粗钢产量计算,“十三五”我国前十位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达到38.8%,在“十四五”开局第一年,鞍钢集团重组了本钢,将CR10(行业前10大企业集中度)提高到了40%以上。目前,推动兼并重组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共识,并且已经进入到了加速重组的阶段,未来行业将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
同时,上述《指导意见》也再次强调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但相比征求意见稿,正式稿中取消了关于集中度的量化指标,即力争前5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40%,前10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60%。
对此变化,李新创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做大仅仅是途径,做强才是目标。在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历史上不乏重组后大而不强的案例,仅仅做大并不能真正形成竞争力。因此,相比重组量化指标,正式稿中更加侧重发展质量方面的要求。毕竟,产业集聚化发展不单是简单的联合,也是重组后的资源深度整合,还是重组与被重组企业的文化、理念融合,更是最终的实现‘化合’集聚,将规模化发展转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样的产业集中度提升才是高质量的,才是有意义的。”
记者注意到,在《指导意见》中,对于量化指标的调整并非只存在于兼并重组方面。其中,对于原先的“金属国内自给率达到45%以上,打造1~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海外权益铁矿山,海外权益铁矿占进口矿比重超过20%”“先进水平焦炉产能占比达到70%以上,先进炼铁、炼钢产能占比均达到80%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等量化目标均有所删减。
“正式稿将更多的刚性指标转变为导向性指引,在促进相关指标提升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发展质量的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优化、供给能力提升、资源保障改善等方面更需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持续提升发展水平,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李新创向记者分析称。
强化资源保障:铁矿石企业迎利好
在保障钢铁产业链安全方面,国内资源保障能力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华宝证券研报分析称,2021年中国铁水产量8.69亿吨,同比减少4.3%;铁矿石进口量11.24亿吨,考虑到全年铁矿石库存增加3800万吨。假设进口铁矿平均品位为59%,测算铁矿石进口依赖库达到77%。
更重要的是,在近期供需面略宽松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却大幅上涨。2021年5月,进口铁矿石价格就曾一度飙升至230.59美元的历史高点。2022年年初,铁矿石价格再次大幅反弹,2月以来,62%铁矿石直接进口月均价已近150美元/吨,接近2021年价格的平均水平。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此轮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受益于稳增长及冬奥会后钢企复产预期,另一方面,澳洲疫情加剧使得供应存在收紧预期。目前,政策面虽在严控矿价,但不同于掌握在国内的煤炭供应,铁矿供应依赖海外的情况使得价格最终会由供需决定。
在此背景下,近期监管部门在严抓发布虚假价格信息、恶意炒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情况的同时,多次强调要加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的建设。
《指导意见》在目标中新增“资源稳定供应”要求,并在主要任务“提高资源保障”一项中,强化了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的表述;在发改委发布的上述《政策通知》中,明确提出做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支持企业投资开发铁矿、铜矿等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产开发项目;并推动废钢、废有色金属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矿山”对资源的保障能力。
华宝证券认为,在政策驱动下,预计“十四五”国内矿山将进入一轮稳步扩产,包括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将逐步得到强化。
多家铁矿石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对于矿山企业而言,要求保障资源供应的政策确是行业利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算作增产信号。同时,某产业链上游上市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的增长和保供对目前上涨的铁矿石价格也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中,大中矿业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已经开始落地增产实践,公司目前推进的可转债就是在为增效、增产募集资金。”据了解,2021年12月,大中矿业披露公开发行可转债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2亿元,用于选矿技改选铁选云母工程、智能矿山采选机械化及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