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

   2022-03-11 中国冶金报259

  “钢铁工业要实现碳达峰,应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结合能源革命、技术革新、上下游产业发展等通盘考虑,科学规划,明确‘双碳’时间表和路线图。”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中南钢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李世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李世平介绍,中国宝武率先在行业内提出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南钢铁作为中国宝武的区域化平台公司,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宝武“双碳”目标,于2021年12月18日发布了《中南钢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了“双碳”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

  具体来看,中南钢铁“双碳”时间表为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3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双碳”实施路径为:中南钢铁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及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策划,提出“6C降碳”战略举措,即“规划降碳、效率降碳、工艺降碳、技术降碳、绿色降碳、链圈降碳”6条减碳路径。

  中南钢铁以《中国宝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为纲领,以“6C降碳”为路径,以人才创新培养、低碳宣传引导、科技创新规划等为保障,推动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年减碳量百万吨以上,助力钢铁工业完成各阶段减碳目标任务,为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分享“中南方案”、贡献“中南智慧”。

  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应用是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如何促进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落地?李世平认为,一要通过增强“双力”(推动力和牵引力),加速推动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发展。二要结合技术进步规律,分阶段有序推动低碳发展。三要从源头入手,统筹推进减排降碳协同治理。四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加快突破。

  李世平建议,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其次,行业协会要搭建专业平台,开展技术交流和对标竞赛;再其次,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中期应形成传统冶金与低碳冶金有机共存,长、短流程组合发力的行业结构;最后,更多采用低碳高炉、氢还原、电炉等低碳冶金技术,能源结构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采用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实现碳的内循环,从而实现钢铁“零碳”未来。

  “通过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力发展产业链循环经济,这被认为是推动钢铁行业甚至全产业链低碳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李世平强调。

  随着汽车、机械、家电、建筑等下游行业愈加重视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绿色低碳钢铁产品对于实现全产业链降碳有着重要意义。李世平认为,要加强钢铁与电力、建材、化工等产业的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推动钢铁企业与下游家电、汽车、建筑、交通运输、能源等企业深度合作,从下游用户需求倒逼钢材产品提质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最大限度减少产品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政策鼓励绿色钢铁产品生产,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进行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实现与下游用户协同降碳。

  “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还存在资金、技术、理解、执行4个方面的问题。”李世平指出。

  首先,钢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时间紧迫,改造投资巨大,绝大部分企业的全过程改造资金投入将达到数十亿元,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运行成本也将显著增加。虽然从短期来看,钢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会增加投入,增加运行成本,但国家实施差异化环保管理政策以来,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最大优惠政策是重污染天气期间不停产、不限产,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能减免可观的环境税,所以从中长期来看,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对企业盈利能力形成长期支撑。

  其次,钢铁企业在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还存在技术难题,比如高炉煤气精脱硫、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仍需要创新突破。

  再其次,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面临的问题还在于对改造要求的具体理解和把握,应在充分总结现有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要求,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提供更强 的指导性。

  最后,各地在相关差别化政策方面执行的力度不尽相同。目前,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已出台了差别化电价政策,在非重点区域相关差别化政策执行相对滞后。

  为了将超低排放改造后形成的环境效益转化为体现在产品竞争力方面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超低排放改造的加快实施,李世平建议,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已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绿色产能和绿色产量进行政策倾斜,给予更大优惠力度。二要加强政策落地,将差别化电价和水价、重污染应对期间停限产、治理设施购置税减免、环境保护税减免等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扶优汰劣,让实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