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如何赢得绿色减排挑战

   2022-03-17 新浪网188

  随着监管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要求提高,工业领域脱碳的紧迫性不断增加,钢铁行业急需切实可行的计划来推动减排。但这绝非易事,为了实现重要的减碳目标,钢铁行业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解决方案或是捕获传统钢铁厂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利用或储存在地下;抑或是关停现有的工厂,建设新工厂,但这两种方案都成本高昂。

  波士顿咨询(BCG)预期,未来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法律法规会持续出台,对采用传统工艺的钢铁企业造成越来越高的碳成本。

  欧盟在监管改革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目标是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盟主要是运用市场化的举措,要求钢铁生产商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付费。此外,欧盟很快会引入新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实质上是根据含碳量对进口钢铁征收关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前也在引入国家碳定价机制。从2021年开始,中国启动了碳排放交易体系,首先覆盖电力行业,预计未来几年将扩大到钢铁行业。中国的钢铁产量规模庞大,即使是很小一部分转为绿色钢铁,也能给市场供应大量环保钢材。其中大部分可以满足欧洲对绿色钢铁的需求,由此显著影响双边的贸易差额。

  梳理钢铁行业的所有脱碳趋势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钢铁生产企业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快速转变生产模式并减少碳排放。钢铁企业可以采用“三步走”战略来达成目标并获得竞争优势:影响整体监管议程和对绿色钢铁的定义、支持绿色钢铁市场的发展、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实施大型投资项目。

  即使在监管重压下,钢铁行业的减排无疑也是“老大难”问题,但BCG也观察到可行的契机:行业先行者可以定义新的市场机制,参与绿色钢铁市场竞争,并借助碳中和转型实现快速发展。

  钢铁行业的碳排放约占所有人为碳排放的7%,所以是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减排领域。2021年12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做出了减排承诺。大多数的发达经济体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还有许多经济体宣布了雄心勃勃的2030年减排目标。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或在2026年全面落实,届时钢铁进口企业必须为在欧盟销售的产品碳排支付与欧盟钢铁生产企业相同的碳价格。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在2021年年底提议,“碳边境调节机制”应比原定的计划更早开始加速实施,且需要覆盖更多的产品,同时,在2028年就应取消免费排放配额,而非原定的2035年。2022年1月,欧盟委员会拒绝了该提议,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欧盟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

  美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重返《巴黎协定》后,计划到2050年实现净零目标,但各联邦之间的碳定价体系却尚未建立。虽然存在一些区域性的碳定价体系,在国家层面,行动主要集中在监管排放及产品标准、绿色采购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尚不清楚美国的一系列一揽子计划是否可以获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出口豁免优惠。

  为了实现全球监管机构议定的减排目标,钢铁行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以影响整个钢铁行业生态体系。

  鉴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限制,以及可能给行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为了更好地应对难题,把传统流程转变为对企业和气候而言可持续的方法,钢铁生产企业应该采取“三步走”策略。

  首先,协助塑造整体监管议程和对绿色钢铁的定义。钢铁生产企业应提出明确的理由和基于事实的观点,在谈判中阐明自身立场,尽快参与更广泛的对话。

  其次,支持绿色钢铁市场的发展。绿色钢铁技术(如利用绿氢直接还原铁和电弧炉技术)将大幅增加每吨钢的生产成本,但在许多消费品行业,钢铁价格的上涨对终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影响有限。BCG预测,到2030年,欧洲的汽车整车厂、家电制造商和其他面临减碳需求的企业将采购2000万~4000万吨的绿色钢铁。此外,钢铁企业若想在绿色钢铁市场上取得成功,需要建立正确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卓越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再有,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实施大型投资项目。新的生产技术需要钢铁生产企业投资数十亿美元,远远超过多数钢铁生产项目的资本性支出。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钢铁行业尚未收回其资本性投资,因此钢铁企业必须通过审慎的规划和专业的执行来保障投资安全,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项目。

  面对快速转型的碳排放格局,钢铁生产企业必须主动出击,在变幻的市场和经营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所有的监管提案对自身业务的影响,即使在准备妥协时也可以影响谈判进展;同时,建立新的销售专业知识,为初期的绿色钢铁客户制定合理的价值主张。钢铁企业还需要尽早增强管理大型投资项目的专业知识。在以上领域开展对话并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有助于帮助钢铁企业克服最艰难的挑战,渡过钢铁行业的困难时期。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