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来了,钢铁业如何落子?

   2022-04-06 中国冶金报199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2020年数据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以来,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东数西算”工程,又将算力资源的地位提升到像水、电、燃气等基础资源一样的高度,全面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数字经济正在迈向全面扩展期。

  按照四部委印发的通知,我国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钢铁行业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领域,近几年也有较多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数据中心,两化深度融合的步伐在加快。“东数西算”工程能给钢铁行业带来怎样的机遇,是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话题。

数字经济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工程

  “东数西算”工程相当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工程。其中,“数”指数据,“算”是算力(对数据的处理能力)。通俗来讲,即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把东部数据送到西部来算,实现数据中心供给侧的改革,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这样既能优化东部数据中心产业格局,又能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翻阅国家发布的文件,这一提法并非首次,最早是在2021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中出现,随后,贵州(2021年12月份)、内蒙古(2022年1月份)等地相继获批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项目,“东数西算”工程进入试点示范阶段。2022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的首个数字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绿色数字中心建设。可见,这一工程的发布酝酿已久。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对普遍缺电、缺水、人工成本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形成巨大压力。而西部地区在清洁能源、电力供应、土地和气候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能够极大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成本。

  “东数西算”工程是在“双碳”的背景下开展的,将以此为前提开展相关建设。据了解,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已逾2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从全球范围来看,有研究机构预测,按照现在的发展模式,到2040年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碳排放量将占到全球排放量的14%。大部分工程落地西部,将有助于平衡地区之间的减碳压力,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气候更适宜降低机柜散热带来的空调耗电成本,从而减少碳排放。

  需要指出的是,“东数西算”并不意味着“东数”完全“西算”。在这次的规划中,东部算力枢纽节点与西部算力枢纽节点在场景适用上分工明确。东部算力枢纽节点的适用场景为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信、人工智能推理等对时延要求严苛的领域;西部算力枢纽节点的适用场景为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时延要求相对宽松的领域。按国家规划,到“十四五”末,东部数据中心总量占比由60%下降至50%左右,西部数据中心占比由10%上升至25%左右。

  整体而言,“东数西算”工程将致力于实现推动数据配置市场化改革和数据中心产业转型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双碳”战略实施等目标。

加速深度推进数据治理和应用

  当前“东数西算”有多火?2月下旬有传闻参与这一工程的某钢企上市公司的股票一度走出连续涨停态势,直到其对传闻做出澄清后,这一走势才得以慢慢平息。

  当前钢铁企业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接触数据业务,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或如沙钢投资258亿元成功并购GS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全球第三大数据中心),实现“钢铁+数据”双业务运行;或如宝钢股份建立钢铁行业首个大数据中心,既服务自身又服务社会,着力构建大数据生态;或如湖南钢铁集团建立产业链协同制造与营销服务云平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产业链上的高效协同关系;或如南钢构建钢铁行业首个集智造、经营、生态决策于一体的智慧运营中心,为企业自身的数智化转型助力;等等。

  在当前国家层面将数据中心集约化、统一化管理的趋势下,我们注意到今年初印发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这一提法似乎与建设数据集群的号召相呼应。那么,钢铁行业是否也将在这方面实现“大一统”?

  “这并非意味着要建设钢铁行业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高效轧制与智能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文仲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各钢企的数据中有许多是需要保密的,如财务、人才、工艺技术等相关数据,目前公开的仅是统计口径下的一小部分。因此,就算建起了行业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各个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也无法统一归并到这个中心里。”

  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建立行业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可操作性不强,“东数西算”工程最重要的是解决算力资源问题,而钢铁企业目前不存在这方面问题,很多企业还处于积极着手建立自己的营销、物流、采购等业务平台,再以此为基础搭建大数据中心。目前,各个平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产生的数据并非“海量”。尽管如此,《“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7.8%发展到10%,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从14.7%发展到45%。可以看出,该规划和《指导意见》的出台以及“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都意味着钢铁企业数智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有业务需求的企业建立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数据的治理和应用势必进一步加速、深入。

入局“东数西算”有利好也有压力

  “东数西算”工程是与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布局,将给很多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对钢铁行业也有短期或长远的影响,理应积极“入局”。

  首先,钢企有望从多个层面参与该项目,为钢企及所在地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方面,钢企可以服务方的身份参与。有业内人士以张家口集群起步区的宣化区为例提出,“东数西算”工程推出后,或为“半城葡萄半城钢”的宣化转型带来莫大的机遇。比如,可以将宣钢厂区打造成为数据中心基地,宣钢作为服务方,提供土地、电力、人力等资源,腾讯、阿里、华为等互联网企业作为出资方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帮助旧厂区实现“腾笼换鸟”。此前,宝钢股份大数据中心(宝钢股份旗下罗泾厂区)、西南首家云计算智慧产业基地(位于成都青白江区规划的积微智慧产业园攀成钢厂区内)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其实,数据中心的建设并不难,钢企也有一定的经验,难的是后期的运维、管理、安全保障等,各行各业庞大的数据集中在此,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纰漏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钢企可以出资方的身份参与。钢铁企业的业务正在日益多元化,如果有机会,不排除以资本的形式介入“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当前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实践,如沙钢通过苏州卿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GS股权,攀钢持有西南首家云计算智慧产业基地20%的股权等。拥有了数据业务的钢铁企业,不仅对内实行智慧化管理,而且积极拓展对外业务。因此,“东数西算”工程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投资机遇。

  其次,在钢材供应这一基础层面,或将带动相关钢铁产品需求的潜在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带动效应大,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预计每年能带动社会投资超过4000亿元。目前,该工程正处于建设初期,有望带动建筑用钢的增长;随着关键节点工程的推进,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设备、传输设备、温控散热、UPS电源等配套设备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工程建设完工后,数据中心的运维、通信网络结构的优化等将带来传输网设备、光纤光缆、光模块等电信网络环节的需求增长,这都将对“钢需”形成利好。长期来看,不仅工程建设本身,而且未来随着产业的升级配套、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加入,都会增加用钢量。如河钢宣钢在2019年便与“张家口腾讯怀来瑞北云数据中心项目”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为其提供优质抗震螺纹钢等产品。此次张家口集群建设,也必将带动其供货量的增加。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东数西算”工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一些压力和考验需要关注。例如当前部分钢铁企业的数据业务部门会承揽对外的一些服务业务,但集群建设完成后,会挤占这部分业务的增长潜力。如宝钢股份的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由宝信建设,原本建在上海优势很大,但西部的集群建设完成后优势会相应减小;攀钢参与建设的西南首家云计算智慧产业基地建在成都青白江区,成渝枢纽的天府集群建成后或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具体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尚不清楚,但效益、需求或面临下降。”业内人士表示。

  “东数西算”工程是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布局,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指出,“东数西算”工程的建设、落地,在与相关行业、所在地区深度互动的过程中,必将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加速产品迭代和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活力会被充分激发,而且还会广泛服务于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势必衍生出诸多钢铁行业发展的机遇。为此,我们应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一方面行业要有意识地挖掘这一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应积极建议国家能够及时给出具体政策引导,助力我国传统产业充分挖掘自身数据资源价值,协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