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

   2022-04-25 光明日报219

  从1952年到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走过了70年光辉历程。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回望过去,一代代北科大人追逐“钢铁强国”梦想,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站上新起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北科大师生将如何切实行动,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邀请师生代表畅谈心声感受,并请校领导讲述深刻认识、介绍落实计划。

【师生讲述】

培养钢筋铁骨的栋梁之才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葛昌纯

  近日,我们15位老教授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年来的发展情况。校庆前夕,我们收到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深情的文字、滚烫的嘱托,更加坚定了我们为我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决心和信心。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唐山交大冶金工程系(北京科技大学前身之一)培养出来的第一届毕业生。回想当时,唐山交大云集了一批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和物理冶金领域的名师。我不但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冶金工程和物理冶金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向老师们学习了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期。1952年,为建设新中国钢铁产业,国家进行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由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拔地而起。

  1985年12月,我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一等发明奖。次年,我作为引进人才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在校、系、教研室的支持下,建起了产学研结合的“特种陶瓷与粉末冶金研究开发中心”。2013年,我创建了国际上第一个把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系一级“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核能与新能源系统材料研究所”),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87年,我和赖和怡教授创建起国内外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随后和钟香崇院士,洪彦若、李文超、刘庆国三位教授创建起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35年来,我为国家培养了100多位优秀的博士和硕士,其中不少已成长为我国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粉末冶金领域、先进陶瓷领域的栋梁之材。

  我今年88岁了,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为国家培养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笃行不怠。

挺起国家的“钢铁脊梁”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张跃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我们很感动,也很受鼓舞。回信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充满了总书记对北科大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肯定和期许。

  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然而,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大,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

  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快速转型升级,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不仅需要科学前沿的不懈探索和科学技术的迭代创新,更需要培养一批“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党员、一名教师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我带领北京科技大学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团队,围绕“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理念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一方面,在推动传统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同时,构建清洁能源替代的低碳制造生态新格局,着力开发利用“绿电”“绿氢”等清洁能源,重点开展绿色高效制氢催化材料、产业化成套装备等方面的研究,推进氢能在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实践和应用;另一方面,瞄准我国关键基础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紧抓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机遇,致力于建立与硅基技术融合的新型关键基础材料发展技术路线,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从受制于人向战略反制变革性发展。

  在科技攻关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政治过硬、敢于奉献的青年打造创新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培养出了一批引领国际前沿的青年人才,并且在清洁能源材料产业化应用、前沿基础材料研究和关键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今后,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为民族复兴继续培养造就具有钢铁精神、钢铁情怀和钢铁意志的人才。

把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传下去

讲述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张建良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1982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见证了国家钢铁工业逐渐走向世界钢铁领域发展前列的历程,守望着各个时期投身我国钢铁行业的千千万万北科身影。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只有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钢铁强国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冶金专业教育事业现代化,才能为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重点碳排放行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钢铁行业当下及未来面临的最重要课题。钢铁制造过程中65%以上碳排放来自长流程的高炉炼铁过程。我带领团队从工艺优化、源头消减、末端治理及智能控制等多个角度对基于高炉的炼铁工艺开展了多年科研攻关,有效提高了高炉冶炼效率,实现了关键技术改革创新。

  为了进一步摆脱高炉炼铁对炼焦煤的依赖,我们着力破解熔融还原及气基直接还原等非高炉炼铁工艺技术难题,通过不懈努力,助力新疆八钢欧冶炉成功将COREX工艺本土化,缓解了钢铁业对焦煤资源的依赖性;助力山东墨龙HIsmelt工艺实现技术国产化,铁水满足我国铸造用高纯生铁一级标准;建龙CISP新工艺实现富氢熔融还原,推动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近20年来,我带领炼铁新技术团队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200余项,指导培养博士100余人、硕士200余人,坚守钢铁产业领域,并不断取得突破。

  兢兢业业、毕生奉献的老教授是我们的先行者,他们不断夯实各项基础理论,为钢铁产业和冶金专业教育发展构筑牢固基础;我们这些“求实鼎新”的中年一辈,理应接过“接力棒”,把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传下去,助推钢铁强国梦早日实现。

化材料报国之志 为科技强国之行

讲述人: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 张达威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不仅让整个校园沸腾了,更给我们青年学者带来了无限力量。

  作为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之一,材料腐蚀问题严重危害着基础设施和工程装备“安全服役”,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GDP的3%。2013年,我来到北科大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李晓刚老师团队,成了一名战斗在钢铁材料腐蚀防护一线的青年教师。在这个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腐蚀教学科研队伍里,李老师和其他前辈为国家解决了一个个重大技术难题,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腐蚀防护青年人才,也为我的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求实”是北科大人始终服务国家、以科研报国的根。参加工作以来,我奔赴南海岛礁、西域戈壁、青藏高原开展长期野外腐蚀试验,为我国多样、极端地理环境下材料腐蚀机理研究和重大装备选材设计积累了宝贵数据,填补了多项空白。针对“一带一路”高温、高湿、高盐、多雨、强辐照严酷海洋环境下的腐蚀防护难题,我带领团队援建泰国6个腐蚀试验站点,并建立了我国首个“一带一路”材料腐蚀联网观测平台,面向全球开展钢铁材料腐蚀与防护数据积累共享工作,为“中国制造”重大装备走出国门提供了关键数据和技术支撑。在几代人努力下,我所在的团队于2019年获批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鼎新”精神是北科大人引领科技前沿、以科技强国的魂。2017年,北科大牵头建设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成为我国新材料研发模式变革的探路人。在高精尖中心支持下,我所在的团队在国际上首创结合高通量腐蚀监测与机器学习建模仿真的腐蚀大数据智能预测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我国钢铁企业耐蚀新材料的研发效率,为川藏工程、冬奥场馆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服务支撑。材料腐蚀大数据技术已成功推广到共建“一带一路”20余个国家,引领了材料腐蚀领域的国际前沿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我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秉承“材料报国”的理想信念,努力成就钢筋铁骨,将北科大“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做新时代的“钢小伙、铁姑娘”

讲述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 刘竞聪

  在“奉科技以立校”的北京科技大学求学,我感到光荣而自豪。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我有幸成为一名技术领域志愿者,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助力冬奥盛会的强大力量。一项项先进技术让北京冬奥会各项工作更加高效、快捷、精彩,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何其有幸,我们能够用青春热血将冬奥的精彩向世界传递,能够用青春力量为奥林匹克盛会保驾护航。

  作为校庆献词团领诵员,能代表二万八千余名在校学生为母校献上生日祝福,我倍感荣幸。当朗诵到“肩负民族复兴重任步履铿锵”“斗转星移宏图盛志初心向党”时,我热血沸腾,用最深切、最真挚的情感发出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着”的铿锵誓言。我们是新时代的“钢小伙、铁姑娘”,我们是新时代“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北科人。

  作为新时代的北科大学子,我们将学习老教授们身上的优良品格,传承北科大“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练就过硬本领,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贡献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