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境与生活》杂志社记者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以下是访谈摘要。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您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有怎样的认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意义非凡。我个人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第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为了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权,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第二,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四五”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协调好经济增速与发展质量的平衡。坚持结构优化的导向,要提升企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坚持效率和质量并重,效率和质量是发展的两个轮子,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没有质量也没有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效率和质量原则是保障国内大循环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您对中国钢铁未来发展,特别是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钢铁工业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碳排放行业,也是落实碳减排的重要领域。钢铁行业应坚定将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利用环保、碳排放、能耗等约束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加强预警,防止粗钢产量过快释放;研究钢材进出口调整政策,缓解国内钢材消费强劲带来的粗钢供应压力;以创新驱动持续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创造并引领新需求,与用钢行业密切协同,大力发展具有轻量化、长寿命、耐腐蚀、耐磨、耐候等特点的绿色低碳产品,引导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下游行业绿色低碳消费,鼓励政府工程优先选用绿色低碳钢铁产品,通过提高消费质量和档次,实现下游行业减量用钢、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
二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原燃料结构,鼓励企业开展高效球团矿生产工艺、熔剂性球团生产、高炉大比例球团矿冶炼、高炉高效使用块矿等先进工艺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减少烧结矿用量;继续加强高炉低焦比、高煤比冶炼技术研究应用,减少焦炭用量。有序引导电炉短流程发展,加强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炉短流程企业;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电炉冶炼、废钢预热等先进工艺技术,进一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鼓励钢铁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实现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结构和流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是强化节能及能效提升。加快提升钢铁企业余热余能自发电率,积极推广应用《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中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技术,促进高能效转化工艺、装备、管理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实现降耗及提效;鼓励钢铁企业及以钢铁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建设智慧绿色微电网。推进能源管控系统优化,构建设备、工艺、系统“三位一体”能源管理模式,建立能源预测及调度优化模型,实现对能源产生和消耗的预测、平衡和优化调度,全面推进能源配置智慧化,通过精益化管理为节能降碳赋能。建立并完善碳排放和传统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治理制度与体系,积极开展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相关研究,筛选编制《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推广目录》,引导企业优先采用具有更好协同治理效果的技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四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钢铁生产流程能源加工转化功能,构建以钢铁生产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与周边工业企业、居民及商业用户等实现煤气、蒸汽、氧气、氮气、氩气、水等互供,替代区域内能耗、污染物、碳排放较高的供应设施,实现区域能源、环境资源协同优化。大力推广以高炉渣、钢渣为原料的矿渣微粉、钢渣微粉生产应用;鼓励钢铁企业与水泥企业协同合作,延伸产业链,打造绿色低碳水泥及制品。鼓励开展高活性矿渣微粉、钢渣微粉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水泥熟料替代率。推动钢铁与化工联产,依托钢铁企业副产——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富含的大量氢气和一氧化碳资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研究建立钢化联产“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统筹有序推进钢铁与石化、化工行业协同发展,研发推广钢化联产先进技术。
五是突破关键性低碳技术。重点围绕以高炉富氢(或纯氢)冶炼和气基竖炉富氢(或纯氢)冶炼为主的技术路线,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形成成熟的低成本制氢和富氢(或纯氢)冶炼商业化、产业化应用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利用现有高炉开展氧气高炉低碳冶金工业化研究试验;引导和鼓励发展直接还原、熔融还原非高炉炼铁技术,发挥非高炉炼铁与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协同减碳效应。积极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和方法,结合地质利用或封存、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等,形成完整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工程。采取强有力和针对性的政策、投资和国际合作,加快实现规模化应用。
六是注重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保障。可在加快推动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及激励机制、建立碳监管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碳管控、加强低碳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开展相关工作,加快推动钢铁行业率先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助力碳中和愿景实现。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