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四季度,黑色市场延续跌势。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三季度部分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视频会议上,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指出:“我们面对的头号课题就是如何以充分的产能来满足有限的需求。”这句话道出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课题”一词也可看出,这是全行业不得不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问题。在11月、12月份这两个月里,出于对就业率的考虑,经济将保持稳中回升趋势,预计年末钢材市场稳中偏强。
笔者认为,当前钢材市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分析:
第一,我国粗钢产量的峰值在哪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65亿吨,2021年达到10.33亿吨。2022年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年,我国粗钢产量是否会同比继续下降?
疫情发生的这3年来,我国经济策略及对钢铁行业的政策导向不尽相同,钢铁供需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钢材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用钢量占比最大的房地产行业。2020年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的一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1%。2021年,房企融资开始实行“三条红线”政策,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4%,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4.2%。2022年前9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5%,今年行情不容乐观,原因何在?
2020年是疫情暴发的第一年,当年下半年,疫情防控形势转好后,国家出台了多项刺激政策,带动钢铁需求释放,钢铁行业利润还算可观。2021年,虽然国内房地产行业受“三条红线”政策影响,投融资水平下降,但国内外能源价格大涨,叠加国内实施粗钢产量压减政策,钢铁行业利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进入2022年,房地产行业投融资水平继续下降,钢企也未受到强制性限产,但市场仍供需失衡,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吨钢利润只有184元。为缓解亏损压力,钢企主动减产,以实现供需平衡。
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到2030年,我国房地产及基建用钢需求将趋于饱和,制造业用钢需求尚有增长,我国钢铁需求整体将下滑到7亿吨。”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个论调或许并非危言耸听,钢铁行业进入需求下滑阶段是大概率事件。在供需动态适配要求下,或许2020年的10.65亿吨就是我国粗钢产量的峰值。
第二,实现供需适配的路径在哪里?既然需求下滑是大概率事件,那么供给端就不能再抱有“随便吃两副药挺过去”的心态了,要用手术把臃肿的部分切除,让钢铁行业轻装上阵。这个手术由谁来操刀?由政策。市场起到什么作用?答案是手术台。如何进行这台手术?笔者认为,要用好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这三大“工具”,这些政策实际上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去产能。
首先,产能置换是最直观的去产能,但产能置换同样面临一些难题。比如,被置换落后产能本来有效使用率就低或者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而新建项目一旦投产,很容易达到满负荷生产,甚至超负荷生产状态,最终导致钢铁产量增长。
其次,超低排放改造“卷”掉了一批钢企。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共有251家企业、6.81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已有29家钢企、1.68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这是钢铁行业付出巨大代价才换来的成绩。目前,国内钢企无论是烧结、焦炉还是燃煤自备电厂,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已成为标配,污染物排放标准也远严于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却还要如此大力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这是为何?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产能太多,从总量上看环保压力、碳排放压力大于其他国家。
最后,追求极致能效为国内钢企开启了新赛道。“十四五”规划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能耗“双控”制度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今年初出台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追求极致能效成为行业共识,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开启了新赛道。
第三,联合重组的必要性如何体现?面对下行的市场,坚持不下去的钢企就会被淘汰。通过联合重组,钢企的防风险能力将显著提升,应对风险的机制也将更加完善、健全。同时,联合重组以后,减产的自觉性将大幅增强,钢企更容易保持盈利。目前来看,联合重组是维护市场及产业安全稳定的最有效手段。2016年下发的《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型钢铁集团。据此判断,未来5年,我国钢产量排名前10的钢企产业集中度将再提升20%~30%。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