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绿色金融可赋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12月9日,中国节能协会绿色低碳金融产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卫东在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现场启动会上做线上报告时,指明了目前钢铁企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形势,简要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我国银行机构及钢铁企业开展的绿色金融实践,并从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出发,针对钢铁行业部分绿色化项目提出建议。
据张卫东介绍,我国是全球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在2015年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2016年我国又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绿色金融规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均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已经形成了“三大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市场定价功能)和“五大支柱”(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这已成为金融部门有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着力点。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促进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为11.51万亿元,占我国绿色贷款的55%左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增速较快,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增速较上年末均超过50%。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他介绍道。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也开展了不少绿色金融实践。”张卫东接着讲道,“首先,地方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支持钢铁企业发展。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各银行积极支持钢铁行业转型发展,2015年共发放绿色信贷294.64亿元。其次,钢铁行业产业链较长、体量较大,所以也发展出了一些创新的金融服务。例如,总投资约1000亿元、规划钢铁产能2000万吨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是江苏省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推进钢铁产业向沿海转移升级的示范项目。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等8家银行组成银团,为该项目提供融资,总额达170亿元,创下2021年江苏省内银团贷款总额最高纪录。最后,我国钢铁企业近年来也在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政策服务自身的绿色发展,例如河钢、包钢等钢企发行绿色债券。”
张卫东表示,进入“十四五”以后,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面临资金需求。“既要推动节能项目改造,又要布局‘双碳’发展,钢企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他讲道。为此,张卫东提出以下3点建议:
一是针对钢铁行业单体节能环保项目,钢企一方面可以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专项贷款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发行绿色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张卫东表示,目前,银行保险机构支持节能环保的主要金融产品有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投资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项目选择适用的产品。
二是节能环保项目整体打包。张卫东建议,钢企可以把节能项目、环保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多类项目整体打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同时,以上绿色项目也可以按照工艺流程生产区域分片打包,还可以按照公辅系统进行整体打包,将自身可生产现金流的项目和自身不生产现金流的项目进行有机整合,整体打包项目可以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由绿色低碳金融产业委员会组织节能环保标杆企业按市场化规则实施。标杆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行业经验和品牌优势,融合绿色信贷、绿色租赁、财政补贴、绿色担保等多种方式,以绿色金融资本和整体服务助力钢企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实施。
三是对于钢铁行业既有绿色项目,绿色低碳金融产业委员会充分发挥资源汇聚优势,经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将钢企已经实施的绿色项目,通过“资产置换+技改投资+管理优化”进行投资置换和运营管理。张卫东表示,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实现多赢发展:一方面,可以改进钢企财务报表,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帮助企业盘活资产、收回资金,解决继续实施的项目资本金问题;另一方面,钢企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专业化服务,降低运维成本,同时还可以收获环境效益。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