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铁矿石经历了连续的强势上涨,铁矿石指数从最低593涨至最高866.5,上涨273.5,涨幅46%。本轮铁矿石的上涨,是在市场过度悲观主动去库下,政策的超预期推动。宏观方面,政策面不断刺激房地产,连续三支箭助推地产企稳,各商业银行对地产企业授信额度达到夸张的3.7万亿,而且看居民存款,2022年的存款比2021年增近16万亿,政策面不断引导居民储蓄进入地产拉动经济,市场情绪亢奋,是本次上涨的核心逻辑。
产业端,2022年的废钢紧张,导致钢材产量的变化主要由铁水变动实现。在2022年前三季度的悲观情绪下,钢厂主动减产,铁水产量大降,钢厂降低自身铁矿石库存,甚至直接在市场甩货,导致钢厂铁矿石库存创出历史新低,铁矿石的价格也被持续打压。一旦需求预期回暖,铁水产量将快速走高,导致铁矿石紧张。
经过本轮上涨,铁矿石接下来要面临的是两个问题:
一、本轮上涨到哪了,上涨行情能否继续?
二、明年春节后的旺季需求能否如期爆发?
行情走到现在,从逻辑上讲仍没走完。房地产刺激政策还在释放,2023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房地产再次成为稳经济的支柱产业,政策面的支持只会更多,近日央行再次重申在资金层面保障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市场对于支持房地产已近成为共识,政策面很难出现空窗期,地产数据的萎靡只会让政策出台更加激烈。因此,宏观逻辑支撑仍在。产业端看,在季节性淡季,供需变动不大,市场预期钢厂会进行大幅补库,只是钢厂现在自身库存仍低,高矿价让钢厂补库动作较难。既然多头的故事无法证伪,市场就需要等待接下来的旺季是否能如预期走强。
从需求端的几个方面来看,明年上半年的需求并不乐观。
1、出口将走弱
在美联储加息影响下,明年美国大概率带领全球进入衰退,需求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订单造成冲击。同时在国外疫情防控放开后,生产逐渐恢复,前期转移至我国的出口订单开始回流,所以明年的出口压力较大。
数据上看,11月份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已经下跌11%,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滑至10%。加上我国疫情防控转向开始后短期供应端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在2023年,我国的出口大概率延续下滑态势。
2、基建并不乐观
从政府财政情况看,2022年政府债务已经到达高位,截止2022年10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到35万亿,截止2022年11月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累计99758亿,财政支出累计19558亿,债务的持续扩张让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其中城投债的信用利差飙升已经体现出端倪。近期已有部分地方城投债宣布大幅推迟归还时间,说明债务压力过大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
经济下行压力下,2023年的基建可能仍会发力,但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预计增速放缓。
3、库存周期角度看,主动去库存已到尾声但还未转向
工业企业利润到11月份到达-3.6%,从2021年2月至今已经接近2年时间,基本触底,不过从过往经验看底部横盘并不能断言启动新的库存周期,需要一到两个季度的验证,同时也给工业企业去库存阶段一点时间。本次库存周期的库存从2022年5月份见顶到现在仅仅8个月,时间上还未到位。
除了上述数据上以外,通过高频数据可以感受到,现在的经济并没有反转的迹象。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虽然让市场亢奋,但疫情并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内在问题解决仍需要时间。
4、房地产需求的启动大概率在下半年
上半年更多的是保交楼方面可能有实质性推进。从性质上讲,以前的地产属于投资,而现在的地产更应归类于消费,核心问题在于居民购房意愿太低。虽然基于经济下行压力下,政策面再次刺激地产稳定经济,多箭齐发让市场情绪亢奋。但是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度和实际资金到位毕竟不同,银行的授信需要优质抵押项目才能变为真金白银流入市场,优质的项目则需要销售端出现起色,最后再次回到了居民加杠杆的起点上。现在看来,当前政策虽然力度很强,但更多的是阻止了地产企业的连环暴雷,还不足以让居民加杠杆进场。
需要关注的是,在让商业银行授信后是否有直接推动授信资金进场的政策,此外,政策面是否让房价再次上行或者让房产叠加绑定新的资源,例如医疗等,这两点会直接推动资金真正进入地产,否则需要耐心等到经济出现修复后房产才能迎来真正底部。
因此,明年上半年的形势并不乐观,真实的需求好转更可能体现在下半年。从时间周期看,本次基于预期推动下的行情已经进入到下半场,二三月份需求兑现的时间节点充满不确定性,奔放热烈的行情被弱现实暴击的概率很高,预期中的经济爆炸式反弹可能不会出现。产业上,需求一旦走弱,废钢的紧张并不足以支撑矿石高位价格,观察2022年的铁水产量,会发现很明显的季节性上下波动,在废钢紧张的情况下,铁水产量成为调节钢材产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在需求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铁水产量的下滑也会幅度较大。
结论:若没有新的实质性政策推动或者经济出现超预期上行,那么可以判定到现在为止,本次上涨行情已经走到下半场,市场或仍将延续升势但震荡增加。而春节后旺季大概率不及预期,铁矿石可能出现急速的反转下跌。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