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021年整体盈利水平创下新高,2022年的钢铁行业走得颇为艰难:钢材价格承压运行,煤焦等原料价格强势,钢企整体效益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部分钢企更是出现了巨额亏损。
2023年,钢铁行业如何走出困局、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多位钢企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钢材需求有望恢复,预计2023年供需紧平衡,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现货价格小幅上涨,行业盈利有望在需求回升背景下得到改善。同时,面向细分下游,如火电机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油气产业链等景气行业的钢企有望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
业绩分化折射行业发展新动向
总结2022年钢铁行业关键词,国盛证券能源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津铭给出了“需求转弱,分化显著”的答案。
他解释称,2022年,以地产为主的建筑钢材需求呈现出持续低迷状态,钢价逐级下滑、钢厂冶炼环节利润走低,市场供过于求。同时,细分板块钢企之间盈利呈现明显分化特征,下游与新能源汽车、火电核电建设以及高端特钢加工相关钢企盈利显著改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组数据佐证了上述观点。2022年1至11月,中钢协会员企业亏损面达46.24%;平均销售利润率仅1.66%,有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达到9%以上,有的则出现严重亏损。
行业分化之下,一批把握下游需求变化、积极调整品种结构的钢企脱颖而出。
“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公司在超超临界锅炉中应用的产品价格有所上涨。”武进不锈相关负责人表示,受益于煤电景气周期,火电锅炉用管需求释放,同时叠加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因素,产品价格上升的预期有所加强。
与此同时,武进不锈高性能无缝管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据披露,目前其年产2万吨高端装备用高性能不锈钢无缝管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厂房的建设,公司正在加快有序推进,力争提前完工。
受益于产业升级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火爆,中信特钢“两高一特”(即高温/耐蚀合金、超高强度钢、特种不锈钢)产品销量2022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0%,相当于完成了2021年全年总量的116%。
中信特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抓中高端汽车和新能源车对高标准、高性能特钢材料的增长需求,进一步巩固公司汽车用钢的优势。能源用钢方面,预计风能、太阳能、核电、氢能源等市场将保持一段时间的景气,公司将重点在风电行业发力。
兼并重组走出产业整合新路径
2022年岁末,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与中国中钢集团实施重组,后者整体划入中国宝武,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据记者梳理,2022年钢铁行业还涌现出宝武整合新余钢铁、鞍钢重组凌钢、沙钢“收编”南钢等案例。
“与以往中国宝武‘一家独大’式兼并不同,2022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呈现出‘多点开花、全面整合’的趋势。”张津铭表示,一方面,鞍钢、沙钢等区域性龙头积极参与到行业并购中;另一方面,以往行业产能的兼并整合集中在普钢领域,2022年太钢对宝钢不锈钢产能的整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后对国产矿的调研整合,表明行业兼并重组呈现出产业整合、全面整合的趋势。
“当前是行业的低谷期,也是行业并购的一个机遇期。”中信特钢表示,公司将积极参与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加快并购的步伐,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2000万吨整体规模。2023年1月5日,公司披露,子公司以19.08亿元价格竞得上电钢管60%股权。后者核心资产为所持天津钢管51.02%的股权,天津钢管拥有350万吨无缝钢管产能。
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已由产能整合向产业链整合发展,未来几年仍将是行业整合重组的窗口期,业内兼并重组步伐有望显著加快。
新需求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2年,众多钢企经历了重重考验。展望2023年,钢铁行业需求如何变化?钢价将如何演绎?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钢材需求有望恢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作出了上述判断。她同时预测,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有望加快,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钢铁行业板材龙头华菱钢铁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行业最差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公司预计,2023年,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市场的高品质、高性能、定制化钢材产品需求前景将持续向好,工程机械用钢等止跌回稳,行业存在改善机会。
张津铭表示,钢价方面,预计2023年供需紧平衡,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现货价格小幅上涨,行业盈利有望在需求回升背景下改善。与此同时,钢铁行业有望迎来原料供应逐步宽松,铁矿、焦煤与废钢供给随着行业政策的推进而增加,成本端压力将缓解,同时需求端较为确定性的复苏与供给端的限制将在二季度后带来行业景气度整体向上;面向细分下游景气行业的企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例如火电机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油气产业链等。
“预计2023年国内钢铁消费有望同比增长2.3%,钢厂利润中枢有望抬升至2020年水平。”中信建投在最新研报中预测,2023年钢企吨钢利润有望维持在200元至300元之间。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