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月24日,北京市印发实施《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行动计划》(京政办发〔2023〕4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了2023年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目标: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家要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力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力争稳中向好;并同步分解了各区年度指标重点任务计划。
纵深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突出系统观念,“行动计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延续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水、土壤、生态保护五个版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推进首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突出统筹谋划,“行动计划”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贯彻落实本市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工作要求,统筹五年总体要求安排年度目标和任务。
突出问题导向,“行动计划”进一步量化任务措施、细化责任单位,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强化区级各有侧重的精细化治理示范任务,扎实推进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努力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
真抓实干,百余项措施深入攻坚
“行动计划”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水、土壤、生态保护五部分行动共百余项具体措施,在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基础上,对标对表对准核心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各项要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加快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文件出台实施,明确重点领域减碳目标任务。强化碳排放“双控”制度,研究推进将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逐步推进在建设项目影响评价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聚焦能源、产业、建筑、供热、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适应气候变化顶层设计,编制本市适应气候变化任务举措。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标准体系、统计核算、资金支持政策等。
强化PM2.5和O3协同控制,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加强源头替代、全流程管控、重点集群治理,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展氮氧化物(NOx)减排专项行动,实施1.5万户村庄煤改清洁能源工程,推进重型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水平,同时加强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开展“一微克”行动区级示范,因“区”制宜、找准治理发力点和改善突破点,各区结合实际开展VOCs精细治理、“油换电”“油换氢”等项目示范。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空气重污染应对。
深化“三水统筹”,系统提升水生态环境品质。保护水资源,密云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实施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与上游地区共同保护好密云水库。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比2022年下降1.5%左右。治理水环境,全面加强城镇、农村、工业等领域水污染治理并巩固治理成效,将河流消劣治理、防止黑臭水体反弹、农村小微水体管护等任务纳入年度总河长令,实施本市水生态区域补偿办法,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执法。突出水生态修复,完善水生态状况监测及综合评价体系。保障重点河流生态流量,继续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强化“三地”管控,加强土壤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建设用地风险防控,强化土壤污染工业源头防控,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建设用地风险防控制度。持续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进一步细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强化未利用地保护,因地制宜探索整治复耕与生态修复方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容量提升。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配套政策标准,提升危险废物收运处置能力、加强监测监管。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物种栖息地保护、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保护重点生物遗传资源等。维护生态空间格局稳定性,深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应用,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统筹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编制完成区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园林绿化“增绿提质”。促进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探索开展2022年全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并深入开展创建后评估,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创建。
压实责任,确保攻坚取得实效
“行动计划”还强调组织落实、督察考核、宣传引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将环境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市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曝光环境违法行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仅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