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电力、钢铁两大行业协同降碳

   2023-03-17 中国冶金报128

“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作为碳排放最大的行业,电力行业正围绕‘双碳’目标、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等要求,加速推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3月2日,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召开的“绿色钢铁 绿色能源 绿色金融”产业融合大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党委副书记、专职副理事长夏忠,在致辞时介绍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10余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领跑全球,风光发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电源结构由以煤为主向多元化、绿色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煤电向绿色能源转变。”

夏忠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9.6%,高于煤电装机占比6个百分点。2012年—2022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部发电量增量的56%,非化石能源逐步成为发电供应的增量主体,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已全面进入“增量替代”阶段。全国太阳能、风力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9亿千瓦和3.5亿千瓦,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海上风电和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跃居世界首位。

“过去10年间,中国风电、光伏的新增装机容量连年占据全球一半;大容量风电机组、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等先进技术持续迭代,新能源发电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全球领先,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产量,为全球新能源实现平价上网做出了重要贡献。”夏忠表示。

“电力行业持续大力推进自身结构转型,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支撑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已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夏忠说道,当前,电气化发展呈现“协调互动、经济便捷、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融合”的特征趋势。

夏忠进一步解释道,“协调互动”,就是促进用能行业与能源电力行业协调发展,推动电力供需交互响应,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经济便捷”,就是确保各类用户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按照合理需求享有电力,提升用户电力获得感。“创新驱动”,就是支持电气化领域融通创新,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电气化发展生态圈。“绿色低碳”,就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智能融合”,就是实施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促进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支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夏忠介绍,近年来,我国电气化进程稳步推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27%,处于国际前列。工业部门电气化率达到26.2%,传统高载能行业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用电高速增长;建筑部门电气化率达到44.9%,热泵电制冷暖供应逐步推广、光储直柔建筑开展有益探索;交通部门电气化率达到3.9%,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52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目前,农业农村电气化率已达到35.2%,农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农机电气化设备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电气化发展已经超出电力行业传统边界,深度带动重点行业和主要部门用能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促进电能替代深入重点行业工艺环节、融入关键领域用能转型,拓宽终端用能电气化市场。”夏忠说,与此同时,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和高水平电力供需动态平衡,需要加强用能行业与能源电力行业创新协作,共同营造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良好环境,共享电气化发展红利,统筹电气化发展与电力供应保障,确保电力等能源稳定供应,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夏忠介绍,当前,国内外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主要聚焦于推广应用电炉流程、氢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洁能源利用等。从钢铁行业转型路径来看,扩大绿色能源电力生产及其在钢铁行业中的消费比重,能够实现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耦合发展,实现两个行业碳排放协同下降,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中电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服务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及时把握能源电力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多次开展新能源发展、综合能源应用、电力市场建设、增量配电网、碳排放权交易、电能替代、电气化情况等方面的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着力促进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和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夏忠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能源革命,一如既往地加大与上下游行业企业的沟通协调力度,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各钢铁企业一道,搭建开放、包容、共享的沟通交流合作平台,共促绿色能源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和绿色低碳发展,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行业应有贡献。”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