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促进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3-03-21 中国冶金报148

 钢铁材料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物质基础。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行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石。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钢铁工业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必然要求。“十三五”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大力推动和市场需求带动下,钢铁行业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第一,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18亿吨,连续27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除极少数批量小、生产难度高的钢材外,绝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达到100%。

 第二,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钢铁工业工艺装备总体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我国5.5米及以上捣固和6米及以上顶装先进焦炉产能占比接近60%;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超过80%,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5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有9座。

 第三,节能环保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2015年的57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551千克标准煤,吨钢颗粒物排放量由0.75千克下降至0.24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0.81千克下降至0.28千克,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由0.97千克下降至0.46千克。

 2019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推动行业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按照要求,全工序有组织排放超低限值较国内现行标准收严33%至83%,相较于欧美国家现行标准,我国超低限值除个别节点颗粒物排放浓度与其相当外,绝大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同类标准。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2家企业完成全部和部分环节改造,并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公示。

 第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已形成了三级梯队发展的格局,第一梯队企业继续领跑,不断开展新技术创新应用,涌现多项行业标杆。第二梯队紧随其后,积极借鉴标杆企业优秀案例,快速提升。第三梯队受限于产品结构和生产运营管理特点以及投资计划等因素,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钢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保障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偏低、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等问题,实现“双碳”目标任务更是任重道远。从规模上看,钢铁行业需求很难延续明显增长的趋势,由大向强的转变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从质和量来看,行业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由总量的增长向部分品种增长转变。钢材供给规模归根结底还是由下游需求决定,要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的钢材生产问题,解决部分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经济性的问题,更要重点关注钢结构、新能源等未来用钢量增长较大领域的用钢走向。

 第二,由各地普遍增长向部分需求短缺地区增长转变。从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全国各地钢铁产量普遍增长,在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北钢南运”极大增加了钢铁行业的物流成本;下一步,在产能置换政策特别是市场机制综合作用下,过剩区域将继续压减过剩产能,部分产能向需求缺口较大、物流条件较好的区域转移,从而促使行业布局更加合理。

 第三,绿色发展持之以恒。生态环境部提出2025年80%的产能实现超低排放的要求,今明两年是政策执行关键期,届时钢铁行业对环境的外部效应将实现质的改变。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能效提升三年规划,工信部即将发布钢铁行业碳达峰政策,可以预计,“双碳”既是当前企业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为了应对未来挑战所采取的布局谋划。

 第四,智能制造逐步发力。智能制造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未来发展主要集中在围绕5G应用、无人行车、特种机器人等生产场景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围绕工厂设计与数字化交付、数字孪生模型等智能工厂建设;围绕生产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动钢铁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智能制造建设进程,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

 第五,创新驱动。要抓住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不同企业要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比如,头部企业、优势企业在原创性创新方面要担当担责,引进消化吸收已有技术则可能是更多中小企业的选择。

 第六,管理提升。钢铁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管理体制、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向管理要效益。比如,建成战略明晰、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管控架构,制度健全、标准明确、流程清晰、程序规范、执行到位的业务管理体系,以及事前监管、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体系。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量的变化更多表现在细分品种和市场的波动方面,质的变化更多表现在集约型发展方面,没有质就不会有量,离开了量也谈不上质。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